•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小儿慢性大疱性疾病
概述小儿慢性大疱性疾病是以水疱、大疱为基本皮肤损害表现的一类皮肤疾病,包括小儿疱疹样皮炎、小儿大疱性天疱疮、小儿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
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
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又称门静脉高压症或班替综合征(Banti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充血性慢性进行性疾病,多见于年长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主要是由门静脉高压症引起,临床特点为慢性进行性脾脏肿大、进行性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和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晚期出现腹水、黄疸、肝功能障碍和肝硬化等征象。最近发现本病往往与门脉高压并发,但目前认为脾肿大与“脾功能亢进”并非只因充血所致,因门脉减压之后仍可继续有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存在。
小儿曼氏迭宫绦虫病和曼氏裂头蚴病
小儿曼氏迭宫绦虫病和曼氏裂头蚴病(pediatric spirometra mansoni and sparganosis mansoni)分别是由曼氏迭宫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和曼氏裂头蚴寄生于人体的组织所致的疾病。
小儿马方综合征
小儿马方综合征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患儿主要表现为骨骼畸形、心悸、胸闷、视物不清等致病原因多与原纤维蛋白-1(FBN1)基因突变有关多采取药物治疗、矫正治疗和手术治疗来减轻损害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儿童时期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表现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呕吐、发热等轮状病毒感染所致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
小儿卵巢肿瘤
卵巢肿瘤占小儿恶性肿瘤的1%,罕见于5岁前,20%发生于月经来潮前的女孩,2/3来源于生殖细胞,最多见的是成熟型畸胎瘤。
小儿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曾有过许多名称:拉克囊肿病、垂体管肿瘤、垂体柄肿瘤、釉质瘤、表皮瘤等,起源于垂体胚胎发生过程中残存的扁平上皮细胞,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颅内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但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占鞍区肿瘤的第一位。本病发生在任何年龄,但70%发生在15岁以下。大多位于蝶鞍之上,少数在鞍内,亦有部分肿瘤在鞍内、鞍上,肿瘤呈哑铃型。
排卵期腹痛
概述排卵期腹痛是指排卵过程中发生的下腹部疼痛。是一种生理性疼痛。
小儿颅内肿瘤
颅内肿瘤是小儿时期比较常见的肿瘤之一,因为小儿颅内肿瘤恶性者多较良性肿瘤位置深在险要而切除困难,故常危及小儿生命。其发生率在15岁以下儿童肿瘤中居第2位,颅内肿瘤好发年龄主要在两个年龄段,第一高峰在10岁以内,发病率为每年2.2/10万~2.5/10万,男性稍多于女性(1.1:1)。第二高峰从30~40岁开始,60岁以上达到顶点,这一阶段为肿瘤的最好发时期。小儿颅内肿瘤发生部位与成人不同,40%~60%发生在幕下,并且以胚胎残余组织发生的肿瘤为主,胶质瘤相对较少,而成人多发生在幕上,以胶质瘤为主。
小儿颅内血肿
概述小儿颅内血肿包括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硬脑膜外血肿是血液在颅骨内板和硬脑膜之间的蓄积,硬脑膜下血肿是指血液在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腔隙内的蓄积,脑内血肿是指头部外伤后血液在脑实质内的积聚。
小儿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ICH)又称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或出血性卒中,系因脑血管破裂使血液外溢至颅腔所致。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ICH可分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等。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小儿颅内出血,其临床表现有颇多相似之处,但预后则视不同病因而有很大差异,且诊断与治疗是否及时也是直接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小儿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是引起儿童死亡和致残的最常见的原因。儿童时期活动多,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导致颅脑损伤,5岁以内是发病高峰期。
小儿颅面骨畸形综合征
颅面骨畸形综合征,又名Hallermann-Streiff综合征、H-S综合征、Francois颅面畸形综合征、先天性白内障鸟脸畸形综合征等。其主要表现是颅面骨畸形,下颌发育不良,突出表现为无下颌,鼻尖部突出,形象如鸟样头征。
小儿流行性感冒
小儿流行性感冒主要指发生于婴幼儿的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力强,常呈地方性流行。当人群对新的流感病毒变异株尚缺乏免疫力时,可酿成世界性大流行,其特点为突然发生与迅速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及呼吸道炎症,咳嗽、咽痛等。婴幼儿和老人易并发肺部感染,防治工作不容忽视。
小儿流行性喘憋性肺炎
小儿流行性喘憋性肺炎是我国独特的流行性肺炎。本病发病急、流行面广、进展快、症状重。本病的特点是:①在农村出现明显的暴发流行;②具有喘憋和发作性喘憋的特征;③具有毛细支气管炎及间质性肺炎的肺部表现;④主要侵犯婴幼儿。
小儿流涎症
小儿流涎也就是流口水,是指口中唾液不自觉从口内溢出的一种病症。一般而言,1岁以内的婴幼儿因口腔容积小、唾液分泌量大,又有出牙对牙龈的刺激,故正常小儿这时大多都会有流涎现象。随着儿童发育成长,在1岁左右流涎现象会逐渐消失。如果儿童2岁以后还在流口水,就可能是异常的病症表现,如脑瘫、先天性痴呆等。另外,小儿患口腔溃疡或脾胃功能弱,也会流涎不止。
小儿流涎
概述小儿流涎,即流口水,是指小儿口中唾液不自觉地从口腔溢出的现象。一般1岁以内的婴幼儿会出现流涎现象,但随着年龄增长,1岁左右会逐渐消失。若年龄大于2岁的小儿仍有流涎的现象,应警惕是否为异常病症表现。
小儿流感病毒肺炎
流感病毒肺炎是一种严重的间质性肺炎,有时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循环系统,本病多发生于弱小婴幼儿,集中于6个月至2岁的年龄阶段,流行多见于冬春寒冷季节。乙型流感病毒肺炎一般较甲型所致者为轻。
小儿淋巴样息肉
小儿淋巴样息肉,实际上不是息肉而是结肠黏膜的局限性突起,由于黏膜下淋巴样组织增生引起,可能为对感染的非特异性反应,在末端回肠黏膜下集合淋巴结增大增多,X线下钡剂灌肠或内窥镜检查时,均可见类似息肉样变,因此常与真正息肉混淆。小儿淋巴样息肉为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
小儿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
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间质性肺炎,其肺间质和肺泡腔内成熟淋巴细胞呈良性增生的不常见病变,此病很少见,在婴儿和老人均可见到。在儿童,多与HIV、EBV感染有关。其特点是肺间质有成熟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不侵犯支气管,肺泡、胸膜、血管及肺内淋巴结。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