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弹性假黄瘤
弹性假黄瘤是ABCC6基因突变导致结缔组织中弹性纤维断裂、钙化,并累及皮肤、眼和血管等的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中10%呈“假显性遗传”,此病十分罕见,发病率为1/10万~1/2.5万,男女比例为1:2。
胆汁淤积症
各种原因引起胆汁排泄障碍,分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主要表现有黄疸、皮肤瘙痒、疲劳等发病与药物、酒精、病毒、胆管结石、胰腺肿瘤等因素有关根据病情采取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如药物治疗、产科处理等)
胆汁淤积性黄疸
胆汁流动或生成障碍导致胆汁淤积而引起的黄疸以皮肤黏膜发黄、尿色深为主,可伴陶土色粪便、皮肤瘙痒、纳差、发热等症状发病与药物、酒精、病毒、胆管结石、胰腺肿瘤等有关根据病情采取病因治疗、对症治疗
胆汁淤积性肝病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肝脏疾病可出现皮肤瘙痒、黄疸、乏力、粪便恶臭、夜盲、骨痛等症状可采取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必要时采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或肝移植治疗原发病治愈后通常预后良好,严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炎可进展为肝衰竭
胆汁性肝硬化
因胆道阻塞、胆汁淤积引起的肝硬化主要表现为疲乏、皮肤瘙痒等症状,少数患者可能会伴有肝脾肿大可能与自身免疫、胆汁排泄障碍等因素有关根据病情采取药物、手术治疗等方案
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内,引起的胃黏膜炎性损伤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食欲减退、食后饱胀以及反酸等消化道症状病因为幽门功能障碍、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胃、胆囊切除术等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胆源性慢性胰腺炎
胆道系统的疾病不仅可引起急性胰腺炎,而且常引起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反复发作的渐进性炎症改变和纤维化,临床称之为胆源性慢性胰腺炎或胆源性慢性复发性胰腺炎。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是指由胆道结石、炎症等引起胰管梗阻,胰黏膜屏障损害,胰液外溢,胰腺组织自我消化,形成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其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仅次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和胃十二指肠溃疡。
胆心综合征
概述胆心综合征是指胆道系统疾病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心绞痛、心律不齐,甚至心肌梗死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心脏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胆道疾病病情正相关,心脏病区器质性病变,心脏症状可随胆道疾病的控制或治愈而缓解甚至完全恢复。
胆石症患者护理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发生于胆道系统的一类结石病的总称,包括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通常与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可继发胆道感染、黄疸、胰腺炎等,甚至可能引发癌变,及时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对胆石症尚缺少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需经手术治疗。根据胆石症患者心理、生理、饮食、休息和活动等特点,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对其治疗和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胆石性肠梗阻
胆石性肠梗阻是由胆结石进入肠道后引起肠道堵塞所致的肠梗阻,起病隐匿,病程初期常呈间歇性发作,且X线检查并非每个病人都有典型表现,只有10%~75%的病人在术前获得诊断。本病在1654年由Bartholin首先报道。临床罕见,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3~1∶16。
胆囊憩室
胆囊憩室(gallbladder diverticuhun)是胆囊壁局部向腔外突出的囊袋状结构,以胆囊底多见,常为单发,多与慢性胆囊炎和胆囊内压增高有关。憩室分为先天性憩室和后天获得性憩室,先天性憩室为真性憩室,非常少见。后天获得性憩室,由胆石或粘连牵引等所致的憩室,为假性憩室。胆囊憩室多发生于胆囊底或颈,先天性憩室可能无临床意义,有胆石嵌塞的憩室可能发生溃疡穿孔。
胆囊运动功能障碍
胆囊运动功能障碍是由于代谢或原发性胆囊收缩、扩张功能发生紊乱而无胆汁成分改变所导致的一组症候群,属于胆道良性疾病范畴。其典型的症状是胆源性腹痛,客观特点为胆囊排空功能紊乱。呈间歇性出现,常发生于20~50岁女性。胆囊运动受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调节。胆囊的运动受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肽能神经支配。体液主要受胆囊收缩素、促胃动素、胃泌素等激素调配。当神经、体液功能紊乱时可导致胆道功能不全。
胆囊炎
多种因素引起的胆囊急性、慢性炎性疾病大部分由胆囊结石的梗阻、细菌感染所致急性发作时有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视病情而定,常采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胆囊腺肌增生病
是一种以胆囊的黏膜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胆囊非炎性的良性病变临床表现主要有消化不良、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与退行性变、胆囊排空障碍、慢性炎症、神经肌肉紊乱等有关根据病情采取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等
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护理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形态学的名称,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的总称,可分为良性和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多在B超检查胆囊时发现。极少数患者有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可伴有腹痛,也可引起黄疸、胆囊炎、胆道出血、胰腺炎等。对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进行护理,可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对疾病的治疗和改善预后有帮助。
胆囊息肉样病变
指所有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统称一般无症状,少数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黄疸等主要由胆固醇代谢障碍、胆囊结石或慢性炎症引起无症状、无癌变者定期复查,必要时行胆囊切除术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胆囊切除术后发生的腹痛、消化不良等腹部症状的统称有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病因有胆道因素与非胆道因素主要通过内镜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
胆囊结核
胆囊结核是由结核菌引起的胆囊特异性炎症,常伴有胆囊结石,是肺外结核的一种。本病临床上罕见,中年发病率高,男性多于女性。本病无特殊临床症状,术前诊断较难。
胆囊管综合征
胆囊管综合征系指胆囊管的不完全性、非结石性、机械性梗阻,引起胆汁排出不畅、胆囊内压升高所致的一组以胆绞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本征也称胆囊管部分阻塞综合征、胆囊运动障碍综合征、原发性慢性胆囊管炎。在胆囊管综合征患者,来自胆管的胆汁可缓慢充满胆囊,但当胆囊受到脂肪饮食或胆囊收缩素的刺激时,由于胆囊管部分梗阻,胆汁流出不畅,从而导致胆囊强烈而无效的收缩。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