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尘螨过敏性哮喘
尘螨过敏性哮喘,是过敏性哮喘的一种。尘螨是诱发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变应原。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尘螨与支气管哮喘关系密切,是诱发支气管哮喘的重要诱发因素。
尘肺晚期
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反复咳嗽、咳痰、胸痛、咯血等由长期吸各种粉尘造成采取综合治疗,重在预防尘肺晚期无法治愈,预后较差
超滤衰竭
超滤衰竭是指腹膜本身失去超滤功能而出现的并发症,是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严重并发症,患者会出现容量过多的临床表现。
肠瘘患者护理
肠瘘是指在肠与其他器官,或肠与腹腔、腹壁外有不正常的通道,前者称内瘘,后者为外瘘。肠瘘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引起感染、体液丢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该病病情复杂、并发症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肠瘘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肠脂垂炎
肠脂垂炎是肠脂垂扭转或引流静脉自发性血栓形成,致肠脂垂脂肪坏死及炎症的疾病。此病为良性自限性疾病,是引起腹痛的少见原因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岁为发病高峰期,男性略高于女性。肠脂垂炎待排是什么意思?肠脂垂炎“待排”指怀疑存在该疾病,但是并不能确诊,需要进行影像学等检查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该疾病。肠脂垂炎指的是发生于肠脂垂的炎症反应。肠脂垂位于结肠外侧,主要为脂肪组织,中间有血管。当由于运动扭转、血栓栓塞等原因造成局部梗阻性坏死,或发生阑尾炎等炎症侵犯,会引起该组织炎症。由于该疾病发病时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局部疼痛或压痛,临床上仅通过查体不能完全确诊该疾病,只能是怀疑存在该疾病,有的医生会标记“待排”或“?”。建议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等相关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该疾病。该疾病为良性,轻症无须特殊干预,症状严重者,可对症治疗,如局部感染表现明显可选择使用头孢氨苄等药物进行干预。若合并肠梗阻等,可能还需要手术。怀疑肠脂垂炎,建议及时就诊,完善其他相关检查明确。
肠粘连
表现为慢性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因腹部损伤、炎症等原因引起病情较轻者可保守治疗,严重时进行手术治疗积极治疗预后良好,未及时治疗可出现肠缺血、肠坏死、肠穿孔等并发症
肠易激综合征
一种以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为特征的常见的功能性肠病症状主要为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排便习惯、粪便性状改变目前病因未明,可能与肠道动力紊乱、内脏感觉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等
肠炎
各种原因所致的肠道炎症性反应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症状主要与病原体感染、免疫机制失调、肠道缺血、物理因素等有关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肠系膜脂膜炎
指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多数无症状,少数可有腹部隐痛、腹部肿块等症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由腹部创伤、手术、感染、某些疾病等引起无症状者无需治疗,有症状者以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辅以手术治疗
肠系膜脂肪炎
肠系膜脂肪炎是一种少见的肠系膜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Dgder于1960年阐述了本病的病理过程,指出该病是由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肠系膜广泛增厚,继而纤维化,故又称肠系膜脂肪肥厚症、肠系膜脂性肉芽肿、原发性肠系膜脂硬化症、孤立性肠系膜脂营养不良症、退缩性肠系膜炎、Weber-Christian病、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等。本病大多数临床经过良好,有自限性倾向。
肠系膜脂肪肉瘤
肠系膜脂肪肉瘤多发生于腹膜后,源发于肠系膜者较少见。肿瘤易生长成巨大性肿块,形状不规则、分叶状、境界清楚、有包膜。切面有的是灰黄色,似脂肪瘤状;有的是灰白色或棕红色,质软似鱼肉样;有的切面湿润,是胶冻样半透明状。手术切除后易复发。男性稍多于女性,好发年龄为40~70岁。
肠系膜纤维肉瘤
肠系膜纤维肉瘤是源于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青年多见,部分为先天性发病。多呈侵袭性生长。
肠系膜神经纤维肉瘤
肠系膜神经纤维肉瘤是分布于肠系膜的神经纤维肉瘤,以青年和中年多见,无男女性别差异。肿瘤可呈单个结节,椭圆形,分叶状,有时多个瘤体融合形成大的肿块,边界较清楚,少数可见假包膜或不完全的包膜。肿瘤切面呈灰白色,纤维多者呈编织状结构,细胞丰富,间质血管较多者可呈鱼肉状,质脆,可伴有出血、坏死。40%的病例伴有神经纤维瘤病。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占全部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患的5%~15%,通常累及肠系膜上静脉,而肠系膜下静脉很少受累。该病在临床上表现较为隐袭,诊断往往被延误,大多数病例是在开腹探查时才获得确切诊断。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又称威尔基病(Wilkie disease)、十二指肠动脉压迫综合征、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是指十二指肠水平部受肠系膜上动脉(SMA)或其分支压迫导致的急、慢性肠梗阻。多发于20~30岁,女性约占60%,以瘦长体型多见。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脂肠水平部引起的疾病常表现为餐后上腹痛、恶心、呕吐等常由先天性因素和后天因素等引起主要采用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由于栓子进入肠系膜上动脉造成阻塞所引起的疾病。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栓子易于进入,故临床上本病较多见,占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40%~50%。栓子一般来自心脏的附壁血栓故多见于风心病,冠心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近期心梗患者。此外,栓子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偶见的细菌栓子。这些栓子自发或在导管检查时脱落。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什么意思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指栓子堵塞肠系膜上动脉,导致小肠和部分结肠缺血,引起腹痛等症状。肠系膜上动脉约在第一腰椎的高度起于腹主动脉,在胰和十二指肠之间进入小肠系膜根部,其发出的分支为胰腺、十二指肠、空回肠、升结肠、横结肠右半供血。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栓子多来源于心脏或近心的大动脉,如风湿性心脏病的赘生物、左右心耳的附壁血栓或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脓肿脱落产生的栓子。肠系膜上动脉以以锐角起于腹主动脉,管腔较宽,血流方向与腹主动脉一致,脱落的栓子易进入,堵塞于管腔较狭窄处或分叉处导致栓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常表现剧烈腹部疼痛,恶心、频繁呕吐、腹泻,晚期可呕吐暗红色血性液体或出现血便。全身症状有发热,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发绀、指端青紫、皮肤湿凉、呼吸困难等。建议疑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及时就诊,尽早治疗,避免不良后果。
肠系膜淋巴结炎
胃肠感染、炎症性肠病、淋巴瘤等引起主要通过止痛、补液支持治疗一般预后好胃肠感染、炎症性肠病、淋巴瘤患儿易发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又称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可为原发,亦可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感染。多发生于儿童,以间歇性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肠粘连等。系统的抗结核治疗,效果较好。
肠系膜淋巴管肉瘤
肠系膜淋巴管肉瘤是源于肠系膜淋巴管内皮的恶性肿瘤。极为罕见,多数继发于慢性淋巴水肿。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