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低钠血症
低钠血症是指血清钠离子(Na+)<135 mmol/L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临床表现因具体类型而异,可能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手足麻木、嗜睡等可能由某些疾病、使用特定药物、饮食等引起以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
低镁血症
血清镁离子浓度<0.75mmol/L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震颤、手足抽搐、心慌等多因消化道、内分泌、肾脏等疾病引起镁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致需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预后大多良好
低颅压综合征
概述低颅压综合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脑脊液压力过低,以体位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患者坐位或站立时头痛加重,卧位时有所减轻和消失,可伴头痛、恶心、呕吐、眩晕、耳鸣、视力障碍、颈项强直、精神症状等。
低颅压性头痛
概述低颅压性头痛是指脑脊液压力降低(<60㎜H2O)导致的头痛,多为体位性,常表现为坐起或站立时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平卧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
低磷血症
血清无机磷浓度低于0.8mmol/L(2.5 mg/dl)即为低磷血症。低磷血症并不少见,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导致严重临床后果。
低磷性佝偻病
佝偻病和骨软化症是新合成基质的矿化障碍疾病。在成人,该病仅累及骨骼,称为骨软化症;在儿童,疾病也发生在生长板和待矿化的软骨,导致特征性的骨骼畸形,称为佝偻病。低磷性佝偻病是一种以血磷低,骨痛,肢体乏力为主要特点的疾病。
低钾血症型周期性麻痹
低钾血症型周期性麻痹是以骨骼肌周期性发作弛缓性麻痹及发作时血清钾降低为特征的肌肉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不完全外显率,可见散发病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四肢无力、瘫痪,伴麻木、酸痛等,以药物治疗为主。
低钾血症肾病
低钾血症肾病是由慢性低钾血症所致的失钾性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尿钾排出增多是导致低血钾的最主要的原因,统称为肾源性低血钾。患者除了有低血钾的表现外,往往同时伴有代谢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低血钾伴代谢性酸中毒时血压大多正常,伴有代谢性碱中毒的低血钾患者则大多可有高血压。
低钾血症
低钾血症是血中钾离子含量低于正常范围(
低钾低氯性碱中毒
概述低钾低氯性碱中毒是指伴有血钾和血氯降低的代偿性或失代偿性碱中毒。常见于某些消化、神经系统疾病或排钾利尿药、激素药物治疗后。也见于柯兴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是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正常水平,可伴或不伴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升高。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遗传是本病主要的影响因素,多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多依靠药物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起到重要作用。
低钙血症
低钙血症指血清蛋白浓度正常的情况下,血钙≤2.13mmol/L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肉痉挛、手足搐搦、皮肤干燥等常由于维生素D代谢障碍、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衰竭等原因引起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低蛋白血症
血清总蛋白<60g/L或白蛋白<35g/L称为低蛋白血症常有水肿、消瘦、乏力等表现与蛋白质摄入不足、消耗过多等有关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为主,同时纠正低蛋白血症,防治血栓形成及感染
等孢球虫病
等孢球虫病是由等孢子球虫寄生在人肠黏膜上皮,造成肠道黏膜损伤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临床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和腹部压痛等症状。寄生于人类的等孢球虫有两种:贝氏等孢球虫(lsospora belli)和纳氏等孢球虫(I.natalensis)。人体感染的等孢球虫以贝氏等孢球虫为主,纳氏等孢球虫非常罕见。等孢子球虫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虫体可自行被清除。
登革热
由登革病毒引起、由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症状为高热,头、眼眶、肌肉和关节等疼痛,伴有皮疹、出血,严重时可有休克病因为登革病毒感染主要为对症治疗
甲沟脓肿
甲沟脓肿是甲沟周围软组织因感染而形成脓肿,甲沟炎刚开始时指甲的一侧轻度疼痛和红肿,之后加重化脓,脓液向另一侧或甲下蔓延,在甲下可见到黄白色脓液。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出导管后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且除血管导管感染外没有其他明确感染源的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病机制中最常见的是什么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病机制中最常见的有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操作不当,如皮肤消毒不彻底等。跟操作者有关的因素,包括患者皮肤消毒处理不彻底、未经消毒的手与导管或导管处皮肤接触过多,造成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发展环境。跟器材有关因素,包括导管材料不同,可以导致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发生。由于输液接头容易被细菌污染,是主要的感染源。如果穿刺部位长时间覆盖无菌纱布或透明敷料,也很容易引起局部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进一步增加感染的风险。跟药物相关影响因素,如血浆、人体清蛋白、营养液等是细菌具有良好的培养基,如果将带菌的药物带进导管,细菌就会停留于导管内生长繁殖,引起感染。跟患者相关因素包括继发性血栓形成。当外部感染的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并与导管内部接触后,血栓经常发生在导管周围,这为病原菌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同时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代谢水平低,生理系统功能减退,合并多种疾病等也使感染的危险性增大。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浆蛋白质从胃肠道丢失所致低蛋白血症的一组疾病。
蛋白丢失胃肠综合征
概述蛋白丢失胃肠综合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浆蛋白从胃肠道丢失所引起,以全身水肿和低蛋白血症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弹性纤维性假黄瘤
弹性纤维性假黄瘤早期曾称为弥漫性黄色斑瘤,以后又有非典型黄色瘤、营养不良性弹力纤维病之称。本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可侵犯人体的许多器官和系统而产生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基本病理改变为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先天缺陷而引起的皮肤、眼和心血管等退行性改变。本病好发于青年女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