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
本病为一种家族遗传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累及脊髓后索及小脑退行性病变,常伴有心脏损害、糖尿病、骨骼畸形等非神经系统损害。好发年龄为青少年,男女均受累,症状进行性加剧,个别病例成年以后发病。同一家族人发病年龄大致相同,但轻重不一。
颚口线虫病
颚口线虫病是我国较为少见的一种蠕虫蚴移行症,病原体为棘颚口线虫的第三期幼虫。临床以移行性皮下包块、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此外棘颚口线虫的第三期幼虫还可侵袭深部组织和器官,如脑、肺、眼、肝、肾等,引起内脏棘颚口线虫蚴病。
二重感染
二重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是指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过程中,原来的致病菌被抑制,但耐药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致使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的感染。其致病菌所引起的感染包括口腔及消化道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等,多见于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者、婴儿、老年人、有严重原发病(如恶性肿瘤、白血病、糖尿病等)者及进行腹部大手术者。二重感染的病原菌常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加上机体抵抗力因疾病而显著降低,常难以控制而有较高的病死率。二重感染是什么二重感染也叫菌群交替症,是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体内的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在这种情况下迅速繁殖生长,导致二重感染的发生。患者因疾病的需求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在抗感染过程中原来的敏感菌受抑制,不敏感菌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致患者的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的感染,比如消化道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这种情况就是二重感染。二重感染多见于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者、婴儿、老年人、有严重恶性肿瘤、白血病、腹部做过大手术的患者,二重感染的病原菌常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加上机体抵抗力下降,一旦发生病情会比较严重。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发现原发的症状和体征在一过性好转后再次出现甚至加剧,可能是发生了二重感染,要重新采集血液、其他体液进行病菌培养,从中分离出新的致病菌,诊断为二重感染。一旦诊断的二重感染,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
二水焦磷酸钙结晶沉积症
由于焦磷酸酶缺乏,二水焦磷酸钙结晶(calcium pyrophosphate dihydrate crystal deposition)沉着在肌腱、韧带、关节囊、滑膜及软骨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上老年人女性多见,男:女为1:2~3,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关节炎等症状。二水焦磷酸钙结晶沉积(CPPD)发现已有30多年历史,在CPPD结晶被确证之前,常混称“痛风”;之后,又称“假性痛风”,又因其X线上呈现关节软骨钙化,所以又称“软骨钙化症”。但此病可无软骨钙化表现,所以目前一般称之为“焦磷酸性关节病”。
二期梅毒
梅毒感染的第二阶段,病程在2年以内,不同组织和器官出现梅毒感染症状皮肤典型表现为梅毒疹和扁平湿疣,可发生骨关节、眼、神经等多系统损害经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感染梅毒螺旋体引起青霉素驱梅治疗,青霉素过敏者采用头孢曲松钠等替代治疗方案
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狭窄是各种原因引起二尖瓣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瓣口开放面积减小轻度狭窄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声音嘶哑、咯血等主要由风湿热引起,还可能与瓣膜退行性变、先天性发育异常等有关长期无症状者,可定期观察;有症状者,可采取药物治疗、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
二尖瓣前叶脱垂
指二尖瓣前叶在心室收缩期脱入左心房轻症患者症状不明显,重症患者可有胸闷、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等症状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结缔组织病、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包括定期随访、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二尖瓣关闭不全
因二尖瓣结构与功能损伤,左心室收缩时,二尖瓣无法完全闭合而出现血液反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无力、心慌、胸痛等可由风湿热、退行性变、感染性心内膜炎、缺血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等引起可采用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冲动向心室的传导过程中出现延迟或中断部分患者可无症状,部分患者可有疲倦、心悸、乏力、头昏、晕厥等病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肌病变、传导系统缺损、传导系统病变等病理因素部分患者无需治疗,部分患者需通过药物治疗及起搏治疗
耳颞综合征
概述耳颞综合征是指腮腺感染、外伤,尤其是腮腺手术后,经过数月至1年以上,出现进食时同侧耳前颊部皮肤一过性出汗、潮红或异常感觉等症状。轻症者可不作治疗或局部用药,重症者可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经过数年后症状缓解,较重者则长年不愈。
耳结核
概述外耳结核极为罕见,多由面部皮肤结核蔓延而来。结核性中耳乳突炎多继发于其他结核病变,主要是肺结核,但也可由腺样体结核或骨、关节结核及颈淋巴结核等播散所致。病原菌可循咽鼓管侵入中耳,或经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传入中耳及乳突。本病较多见于婴幼儿。
耳带状疱疹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导致表现为耳部疱疹、耳痛、耳鸣、眩晕、味觉障碍等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带状疱疹呈自限性,预后一般良好
儿童吞气症
儿童吞气症是一种以频繁吞气、慢性腹胀、嗳气以及肛门排气增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相对少见的功能性或行为性的疾病表现。病因至今尚不清楚。
心率变异性
心率变异性(HRV)是指逐次心跳周期差异的变化情况,它含有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系统调节的信息,从而判断其对心血管等疾病的病情及预防,可能是预测心脏性猝死和心律失常性事件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心率变异性分析的意义是什么心律变异性分析的意义在于判断心律失常情况,尤其是对室性心律失常等恶性心律失常风险的评估。心律变异性分析是指逐次心跳R-R间期波动的现象。心律变异性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检测结果,具体表现是,每个心动周期长短的不规则变化。心律变异性中迷走神经起到主导的决定作用。所以在迷走神经功能健全时,心率变异程度大。迷走神经功能受损时心率变异性程度小。比如在白天心率较快,夜晚心率较慢,说明心率变异性较好。对存在心律失常的患者,则心率变异性较差。从而判断心律的严重程度。具体的分析意义及诊断结果请以专业医师的判断为准,如有不适,建议及时就诊。心率变异性参数是什么心率变异性参数是判断心血管疾病的数值,心率变异参数的范围值在102到180毫秒。如果数值大于范围值,表示患者发生室颤的可能性降低。如果数值小于范围值,表示患者发生室颤的可能性增高。心率变异性是指每一次心跳周期差异的变化情况,主要用于反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张力以及神经、体液对心率的调节情况。心率变异性的参数在临床上主要来判断心血管等疾病的预防与病情变化,范围值应在102到180毫秒之间。当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数值大于180毫秒时,说明患者的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发生心室颤动的阈值增加,表示患者发生室颤的可能性降低。如果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数值小于102毫秒时。说明患者的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发生心室颤动的阈值减低,表示患者发生室颤的可能性增高。当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数值大于或小于参考值时,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心率变异性正常是什么意思心率变异性正常说明心脏的心率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正常的,这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检测指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时,对于这个指标要尤其关注变异性正常提示心率,能够适应人体的生理需求。如在运动情绪焦虑紧张时,心率会增加,而在休息睡眠时心率会明显减慢。如果发现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时,心率无明显诱因出现增快或者在增快时心率反而不能够达到增快的目的,说明24小时心率变异性下降。这一类患者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电解质紊乱,糖尿病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24小时心率变异性异常,需要就诊于正规医院的心血管内科。
鄂木斯克出血热
鄂木斯克出血热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其特征为病毒性抗原、自然疫源性、出血症状和良性经过。1941~1943年曾发现该病,1944~1945年在前苏联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北部农村首次报告该病,1945年和1946年两次鄂木斯克出血热暴发分别发病200余人和600余人。
恶性组织细胞病
概述恶性组织细胞病是一种恶性克隆性组织细胞增生疾病,以高热、贫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出血、黄疸以及进行性衰竭为主要临床特征,进展迅猛,治疗以化学治疗为主,预后很差(由于病理的发展,新的2016版WHO分类已无恶性组织细胞病,根据检查,病理等结果,归为其他不同的疾病)。
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的肾损害
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的肾损害是指在肿瘤治疗的过程中,由于肿瘤自身发展或治疗药物或措施所致的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和肾小管功能异常的肾脏疾病。
恶性肿瘤相关炎性肌病
恶性肿瘤相关炎性肌病(malignant tumor associated inflammatory myopathy)约占所有特发性炎性肌病的10%(6%~60%)。恶性肿瘤患者常并发各种肌病,包括炎性肌病,如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和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等,临床较常见,患者年龄越大,发生的机会越多,且在病理形态学改变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恶性肿瘤相关性肾损害
恶性肿瘤相关性肾损害(renal lesion associated with malignant tumor)主要指肾外肿瘤引起的肾损害。肿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损害肾脏,血液系统肿瘤最常侵犯肾脏。各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及躯体、脏器肿瘤等均可损害肾脏。肺癌、乳腺癌、胃癌等是引起肾脏损害的常见实体恶性肿瘤,而直肠、胰腺、头颈部、胆道、肝脏肿瘤等较少见。血液系统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淋巴肉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均可引起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是引起肾脏损害和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近20%的骨髓瘤患者存在肾衰竭。良性肿瘤引起肾脏损害较少见,子宫肌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肝细胞腺瘤、良性卵巢肿瘤、嗜铬细胞瘤等可能引起肾脏损害。
恶性肿瘤所致贫血
恶性肿瘤所致贫血是指造血组织以外的各种恶性肿瘤所引起的贫血。其贫血表现类型和程度因恶性肿瘤种类、病程、治疗方法不同而各异。临床表现随肿瘤种类、发生部位及转移扩散程度不同而异。消化道肿瘤贫血发现较早,症状重,常与其易引起出血和合并营养吸收障碍有关,甚至贫血为肿瘤的首发症状而引起注意。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