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
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是指光镜下病理学改变以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和(或)系膜基质增宽的一组疾病。在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常见病,1988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国内首先对该病做了临床病理分析。
非01霍乱弧菌肠炎
非01霍乱弧菌肠炎为非01群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胃肠炎型和痢疾型。近年来,随着霍乱发病率的下降,非01群霍乱弧菌感染流行的范围、强度和致病力有上升趋势,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报道,在南亚发生的霍乱流行,不被霍乱弧菌01群和非01群霍乱弧菌诊断血清所凝集,此流行株至今为未记载过的新血清型霍乱弧菌,故定名为0139霍乱弧菌。又由于该菌株首次从孟加拉湾沿岸地方分离,建议其同义词为“Bengal”型。有人认为本菌可产生一种志贺毒素样细胞毒素,它可能是重要的致病因子,已证实有的菌株能产生霍乱肠毒素或耐热肠毒素。
放线菌病
由放线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好发于面颈部及胸腹部,以向周围组织扩展形成瘘管并排出带有硫磺样颗粒的脓液为特征。大剂量、长疗程的青霉素治疗对大多数病例有效,亦可选用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同时还需外科引流脓液及手术切除瘘管。此病无传染性,注意口腔卫生可预防本病。
放射性心脏损害
放射性心脏损害是指受到放射性物质辐射后产生的心肌病变。受到放射线照射的人和动物的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受损部位包括心包、心外膜、心内膜、甚至含有心脏瓣膜,还有传导系统及冠状动脉的损伤都容易造成放射性心脏损害。
放射性心包炎
放射性心包炎是由心肌和心包的放射损伤所致,常为胸部、纵隔恶性肿瘤进行放射治疗的并发症。少数表现为急性心包炎症状,发热、心前区痛、厌食、全身不适。迟发性心包炎常在放射治疗后4个月至20年,最常见在12个月内,出现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或无症状性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必要时需做心包穿刺术或心包切除术。
放射性食管炎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广泛地应用于胸腔纵隔恶性肿瘤的处理,但由于放射线对生物体产生的电离作用,亦可使正常组织和细胞遭受损伤和破坏。食管的鳞状上皮对放射性物质比较敏感,因此,在放疗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放射性食管损伤,尤其当放疗与化疗同时进行时,这种食管损伤会更加严重。这种因放射线所引起的食管损伤,称之为放射性食管炎。
放射性肾炎
放射性肾炎是大量接受放射性照射之后发生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引起发病的照射量常在 2500rad(25Gy)以上,属于非炎症性缓慢进行的肾脏疾病,在1952年由Kunkler等发现。青年、单肾切除等病因引起的肾肥大个体、异位肾个体是放射性损伤的易感者。本病最常发生在对睾丸、卵巢、Wilm氏肿瘤、腹膜后淋巴瘤、成骨肉瘤、神经纤维肉瘤或腹腔内转移瘤的照射之后。
放射性神经病
放射性神经病具有迟发性、缓慢进展、疗效差等特点。其临床表现为缓慢的、进行性加重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剧烈疼痛,神经支配区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放射性甲状腺炎
放射性甲状腺炎是因电离辐射导致甲状腺不同程度的炎症性变化,并引起甲状腺功能不同的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这些改变与射线的剂量和种类、暴露时间、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遗传有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甲状腺直接照射损伤的最常见表现。放射性甲状腺炎可以表现甲亢、甲减、甲状腺疼痛感,儿童期甲状腺被大剂量电离辐射可以导致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肿瘤,以乳头状癌和滤泡癌多见。
放射性脊髓病
放射性脊髓病是由电离辐射(х、γ中子及电子束辐射等)引起超过脊髓承受范围而造成的损伤,通常由于工业事故和医疗上放射治疗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相应部位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包括肢体的运动、感觉及二便障碍),其损伤程度与辐射强度、持续时间、照射部位以及个体耐受有关。
放射性肺炎
一种由放射线照射导致肺组织损伤而引起的无菌性炎症主要有低热、咳嗽、咳痰、气短、胸痛等症状以药物治疗为主轻症患者药物治疗后可治愈,重症患者多预后不良,甚至可危及生命
放射性肠炎
放射性肠炎是一种由于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医源性疾病常见症状有腹痛、腹泻、便血等多因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导致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
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
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无论在病因、心脏基本状态、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与其他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明显的差别。最常见的病因为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患者正在使用洋地黄的过程中,特别是洋地黄过量者。
房性心动过速
是一组起源于心房组织且无需房室结参与维持的心动过速性疾病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胸痛、胸闷等症状可由心肺疾病、心脏手术、洋地黄中毒等原因所致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介入导管消融术等
房性期前收缩
房性期前收缩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任何部位的过早搏动主要表现为心悸,可伴心跳停顿感等可能与疾病、药物因素等有关无症状者无须治疗;症状明显或引起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者可采用药物治疗等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发生率仅次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约占全部室上性心动过速的30%。患者可有心悸、心前区不适或心绞痛、眩晕,严重时可有血压降低、休克及心功能不全。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又称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AVJRT)可分为慢-快型、快-慢型两种AVNRT。小儿以5~6岁多见,成人常发于40岁以前,中青年多见。患者可表现心悸、烦躁、紧张、乏力、心绞痛、心功能不全、晕厥甚至休克等。
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
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又称房室交界区过早搏动(JPBs),简称交界区性早搏或交界性早搏等。是指在窦性激动尚未发出之前,房室交界区提前发生的一次激动。可见于正常健康人,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心慌,有间歇。
房室交接区逸搏和逸搏心律
当窦房结或心房内的激动,不能按时传到房室交接区,其间歇超过交接区组织内潜在起搏点的自律周期的时限时,此潜在起搏点即发放冲动,由此引起的一次异位心搏,称为交接区性逸搏。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交接区性逸搏即构成交接区性逸搏心律。
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冲动下传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异常延迟,部分甚至全部不能下传可无症状,或有心悸、头晕、乏力,甚至晕厥等表现病因包括心内病变和心外因素无症状者可不治疗;有症状者可行药物治疗或植入起搏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