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溃疡性直肠炎
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血便、脓血便或者鲜血便等症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易感性、免疫因素、感染及环境等因素有关症状较轻和急症者多需药物治疗,严重者可手术治疗
溃疡性皮肤结核
又称为腔口部皮肤结核、溃疡性粟粒结核病,是内脏结核患者腔口部皮肤或黏膜的结核杆菌感染,常见于男性患者。本病是自身接种结核杆菌的表现,常见于活动性结核伴抵抗力明显低下者。临床表现是伴有内脏活动性结核患者发生腔口部、黏膜的溃疡性损害。治疗以抗结核治疗为主。
溃疡性结肠炎
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黏液血便,还会出现发热、消瘦等症状病因未明,可能与环境、免疫、遗传以及肠道菌群等因素有关主要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溃疡病
溃疡病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俗称,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溃疡病是一种慢性病,一般少则几年,多则十余年甚至几十年。它的发作呈周期性,发作期和缓解期交替出现,而且发作期间腹痛具有一定的规律。
眶上裂综合征
概述眶上裂综合征是指眶上裂病变时,使穿过眶上裂的动眼、滑车、外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第一支受累,出现全部眼肌麻痹,部分区域疼痛、感觉障碍和角膜反射消失等一系列病变。
狂犬病前驱期
症状多样,伤口区伴烧灼、痒、痛、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具有诊断意义无特效治疗,以免疫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重在预防预后极差,出现症状的患者几乎全部短期死亡不可自愈
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引起,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表现为恐水和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流涎,进行性瘫痪等病因为感染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带病毒动物抓挠、咬伤传播暴露后对伤口清创和注射免疫制剂,发病后对症治疗
夸赛纳森林病
贮存宿主主要有豪猪、松鼠及鼠类,其次是鸟类和蝙蝠,人是偶然性宿主。通过蜱叮咬其他哺乳类动物,使其产生明显的病毒血症和致死性疾病。其季节流行和猴间流行有关。本病仅限于印度卡纳他卡州的4个地区。
库欣综合征
库欣综合征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肾上腺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本病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紫纹等可由垂体瘤、垂体以外肿瘤、肾上腺增生、长期口服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等引起主要通过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等,控制疾病进展
库鲁病
一种可在人类之间传播的朊蛋白病,仅见于大洋洲的原始部落常表现为步态不稳、震颤、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痴呆等与当地人进食已故亲人脑组织的风俗有关,目前已绝迹以对症处理为主,无有效治疗,病死率100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概述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是指一种红细胞膜病变引起的临床慢性溶血性疾病。在血涂片中,红细胞形态类似微张的鱼口因而得名。这种形状的红细胞变形性差,易于被破坏。原发性的多见于遗传性口型红细胞增多征,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溶血病;继发性的见于急性酒精中毒、肿瘤、心血管瘤、肝胆疾病,也可由某些药物引起。
口蹄病
本病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后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手足部水疱及溃疡等由口蹄疫病毒感染所致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方法,应给予隔离并予以对症治疗等
口腔毛滴虫病
口腔毛滴虫又称口腔梨形虫。本虫有滋养体而无包囊期。寄生在口腔、齿垢及断的龋洞内,通过人与人直接接触、飞沫及滋养体污染食物或食具而传播。
口腔结核
概述口腔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犯黏膜引起的慢性感染。由于结核杆菌的数量、毒性及机体抵抗力的差异,可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口腔形成慢性无痛性溃疡或结节最为多见。
空气栓塞
空气进入血管所导致的血管阻塞疾病,包括静脉和动脉空气栓塞主要为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胸痛或者意识丧失、偏瘫等常见的病因是手术、创伤、血管介入、机械通气和潜水等主要进行体位调整、支持治疗和高压氧治疗等
空泡蝶鞍综合征
概述空泡蝶鞍综合征是指因鞍隔缺损或垂体萎缩,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冲击下突入鞍内,致蝶鞍扩大,垂体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和继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两种。
空腹血糖受损
空腹血糖受损是指空腹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多经体检发现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相关常用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等
空洞型肺结核
本病多见于继发性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可出现咳嗽、咯血、胸痛、低热、盗汗等症状本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治疗以化学治疗为主,辅以对症治疗、手术治疗等
空肠弯曲菌肠炎
空肠弯曲菌肠炎是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腹痛、血性便、粪便中有较多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为特征。弯曲菌最早于1909年自流产的牛、羊体内分离出,称为胎儿弧菌,1947年从人体首次分离到该菌。
空肠、回肠憩室
空肠憩室比回肠多见,常在Treitz韧带附近,可单发,但常为多发。如为多发,在下部肠道其数目逐渐减少,体积也较小,有时仅为很小的突出,但在回肠末段又不少见。约30%合并有十二指肠或结肠憩室,先天性憩室还常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大多数憩室位于肠系膜侧,在两叶肠系膜之间,或靠近肠系膜,也有在肠系膜对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