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手震颤
手震颤(hand tremor)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有节律的抖动,是由肌肉反复收缩和松弛引起。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震颤,称为生理性震颤,但大多数的震颤太轻微而不被察觉。按照震颤的速度、节律、出现的频率及其严重程度,可将其分类。运动性震颤出现在肌肉活动时,静止性震颤在肌肉休息时出现,即出现在患者完全松弛的情况下。这类震颤可以是帕金森病的症状之一。意向性震颤是在采取某一姿势时出现。特发性震颤通常开始于儿童期,随年龄增大而逐渐明显。其病因尚不清楚。老年性震颤也是一种特发性震颤,出现在老年期。如果特发性震颤患者有家族史,有时又称为家族性震颤。
手术后泌尿系感染
手术后泌尿系感染是尿潴留或经尿道的器械操作引起,可发生在泌尿系统各个部位,但以膀胱首发,可上行感染引起肾盂肾炎。
手术后和创伤后肺炎
概述手术后和创伤后肺炎是指术后或创伤后肺通气不足,膈肌活动差,咳嗽反射受损或受抑制,支气管痉挛和脱水,引起支气管分泌物滞留,导致肺段不张,进而发生肺部感染。
手术后肺不张
肺不张是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支气管被堵塞,使肺组织含气量过少,肺泡不能完全张开。常发生于全身麻醉、手术时间较长、年老或身体衰弱及长期吸烟或有呼吸道慢性疾病者,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严重的肺部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呼吸衰竭等。
手术后反流性胃炎
胃手术后病人上腹部烧灼样疼痛、恶心、呕吐混杂胆汁的食物称手术后反流性胃炎。病人常因餐后上腹疼痛加重,呕吐后疼痛不能缓解;减少摄食,导致体重减轻和贫血。
视神经脊髓炎
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肢体无力、感觉下降、疼痛、大小便控制障碍等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乱有关治疗以药物配合康复训练为主
视觉反射性癫痫
视觉反射性癫痫,又称光源性癫痫、光敏性癫痫,是指由多种类型的视觉刺激诱发的癫痫发作,是最常见的反射性癫痫之一。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学龄儿童(6~14岁)多见,性别上无明显差异。按照诱发因素的不同,本病分为电视性癫痫、闪光刺激诱发的反射性癫痫、图形敏感性癫痫、注视性癫痫、闭目诱发性癫痫、阅读性癫痫和自我诱发性癫痫等多种类型。各种类型的视觉反射性癫痫,发作时可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强直性发作、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等。
室性逸搏心律
当高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而出现停搏或频率明显减慢时(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低位起搏点就会发出一个或一连串的激动,激动心房或心室。仅发生1-2个称为逸搏,连续3个以上称为逸搏心律(escape rhythm)。临床上以房室交界性逸搏最为多见,室性逸搏次之,房性较少见。
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
当窦房结或心房内的激动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按时下传,则下一级的起搏点房室交接区,应发出房室交接区逸搏来控制心室。如果房室交接区也受到与窦房结等相同原因的影响,不能发出逸搏时,则心室起搏点即发出激动来控制心室,形成室性逸搏。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逸搏,即构成室性逸搏心律,或称室性自搏心律、室性自主心律、室性自身心律等。在正常情况下室性逸搏发自束支或浦肯野纤维上,与房室交接区一样。不具备有保护性的传入阻滞特点。因此,一旦主导心律增快,则室性逸搏激动点即可被抑制。
室性心动过速
起源于心室、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异常搏动,频率大于100次/分可以无症状,或表现为头晕、心悸、晕厥,甚至发生猝死等心血管疾病、使用某些药物、遗传因素等可致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植入起搏器、电复极、导管射频消融等治疗
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指心室在正常有规律的跳动过程中突然出现提前的跳动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有心跳漏跳或停跳的感觉病因包括精神因素、药物因素、手术及疾病因素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不需要特殊治疗,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应首先治疗原发疾病
室性并行心律及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
室性并行心律是指在主导心律(通常是窦性心律)之外,心室同时存在一个或多个自律性增高的异位起搏点,有保护性传入阻滞,及间歇性传出阻滞时表现的室性早搏。异位起搏点维持一独立的,不受主导心律侵犯的固定频率。心电图表现为室早配对间期不同,且室性异位搏动之间存在着最大公约数,可出现室性融合波。室性并行心律占并行心律的60%,>60次/分钟为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较其他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多见。
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组起源于希氏束以上部位的心动过速表现为心悸、血压下降、头晕、黑曚、晕厥、抽搐等症状主要因冲动频率异常、冲动传导异常所致治疗主要包括刺激迷走神经、药物治疗、电复律、导管消融术等
室内传导阻滞
室内传导阻滞指的是希氏束分支以下部位的传导阻滞,一般分为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左前分支、左后分支传导阻滞。临床上除心音分裂外无其他特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
室间隔缺损
心室间隔存在缺损的一种疾病,是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轻者一般无症状,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育迟缓以及活动耐力低下等症状室间隔缺损是遗传和胚胎发育异常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治疗方法有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室间隔膜部瘤
概述室间隔膜部瘤是指心室的间隔部位,因各种原因出现异常的、呈肿瘤样的扩张膨出。瘤体无破裂时可无临床表现,瘤体破裂时可出现气促、呼吸困难、多汗、乏力等室间隔缺损表现。
室间隔穿孔
室间隔穿孔(VSR)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严重并发症之一, 约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1%~2%。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一旦穿孔发生后往往迅速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致死亡。手术治疗是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风险仍尚高,早期死亡率高,近期出现介入治疗的探索。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发生缺血并出现破裂导致的继发性室间隔缺损。其与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在形成机制、病理生理、手术方法与手术时机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区别。此病发病率占心肌梗死的1%-2%,多数发生于初次心肌梗死后,男性较女性多发。心肌梗死(特别是透壁性心肌梗死)后2、3天至一周内,有1%~2%的患者发生室间隔破裂穿孔,引起突发性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其中约25%的患者死亡。室间隔穿孔是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穿孔多发于(60%)前间壁,少数发生于后间壁(20%)。左前降支第一分支的近侧突然堵塞,形成大面积心肌梗死,累及室间隔和心尖,易导致室间隔后下部穿孔,可同时伴有左心室室壁瘤,病情恶化,出现心力衰竭。直径超过2~3cm的室间隔坏死穿孔,患者很少能生存下来。小于1cm的穿孔,经内科药物治疗,控制心力衰竭,大多可生存,病情相对稳定。梗死区部分心肌可愈合,约6周后室间隔穿孔边缘形成光滑的纤维疤痕组织缘。
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是免疫异常导致巨噬细胞增殖,引起的炎症反应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可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和贫血表现等原发性者为染色体异常所致;继发性者与感染、自身免疫、恶性肿瘤等相关可采用一般治疗、化学治疗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嗜血细胞综合征
概述嗜血细胞综合征又称嗜血性网状细胞增生症,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并进行性加重伴免疫功能紊乱的巨噬细胞增生性疾病,代表一组病原不同的疾病。分为原发性(或遗传性)和 继发性。
嗜酸性肉芽肿
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孤立性的、非肿瘤性质的组织细胞增殖症骨部损伤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等;肺部损伤表现为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和基因突变有关可采用化疗、放疗、手术治疗等方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