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粒细胞一样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剌激因子(GM-CSF)、白介素3(IL-3)、白介素5(IL-5)等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成熟为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杀伤细菌、寄生虫的功能,也是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以释放颗粒中的内容物,引起组织损伤,促进炎症进展。正常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0.5%~5%,绝对值0.05~0.5×109/L。若嗜酸性粒细胞高于0.5×109/L,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根据所累及的组织器官不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常以不同的疾病名称描述。主要有:嗜酸性粒细胞肺炎(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PIE)、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血管炎(Churg-Strauss 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性心内膜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肌痛综合征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
正常人嗜酸粒细胞为白细胞数的0%~7%,超过正常值称之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在体内有防御功能,但其增多也对自身组织造成损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便是嗜酸性粒细胞对肌肉造成的疾病。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以慢性刺激性干咳为主,偶有咳痰、咽痒病因不明,可能与大气污染、过敏、化学物质接触、药物等有关需要祛除可能病因,同时积极药物治疗病程较长,可反复发作
嗜酸性筋膜炎
嗜酸性筋膜炎是指一种累及肢体皮肤深筋膜而有硬皮病样表现的结缔组织疾病,又称伴高γ球蛋白血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弥漫性筋膜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弥漫性筋膜炎、舒尔曼综合征等。本病可能为局限性硬皮病的皮下型。临床上较少见。主要表现为皮损突然发作,硬皮病样皮肤损害,末梢血嗜酸粒细胞显著增高。
嗜酸细胞性胃炎
嗜酸细胞性胃炎特征是胃黏膜层或胃壁全层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出现胃肠道症状,同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因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常以胃、十二指肠和小肠为中心,本病常称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是一种以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胃和小肠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因不明确,与过敏反应、免疫功能障碍有关。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青壮年好发,儿童少见。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发病最多。病变可侵犯自食管至结肠的全消化道黏膜。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依赖于胃肠壁受浸润的深度和食管胃小肠和结肠病变的有无,临床可分为3型。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EoE)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食管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梗阻、食物嵌顿及反流样症状等。诊断主要依据其典型临床表现及食管病理,并且排除可能导致该类临床表现的其他食管及食管外疾病。其治疗方法亦多种多样,包括抑酸、饮食调节、糖皮质激素、食管扩张等,以激素治疗为主。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罕见的白血病,其特征为外周血及骨髓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且病情进展迅速。
嗜水气单胞菌胃肠炎
嗜水气单胞菌胃肠炎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肠道感染性腹泻。气单胞菌属目前共有10个菌种,常见的有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淡色气单胞菌和易损气单胞菌。其中致病性较强的是亲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
概述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是由亲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肠道感染性腹泻病变。鱼及蛙等冷血动物为本菌自然宿主,是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病人带菌亦可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嗜皮菌病
概述嗜皮菌病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皮肤传染病。刚果嗜皮菌为气性或厌氧性放线菌的一种,寄生于动物和人的皮肤上。本病主要在动物中传播,人类感染病例罕见。临床表现为脓皮样改变,有多数脓疱或脓肿,手、前臂有时出现湿疹样损害。
嗜麦芽黄单胞菌肺炎
嗜麦芽黄单孢菌又名嗜麦芽窄食单孢菌,为呼吸系统院内感染性疾病病原菌中的较常见的病种,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60岁以上患者大多数存在免疫功能减退。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
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分类计数>2%,或绝对数值超过0.15×109/时称为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临床上该病少见。
嗜铬细胞瘤
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并具有激素分泌功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症状为血压持续或阵发性增高,可有头痛、多汗、心悸等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有关常采用手术治疗
实体肿瘤肾损害
概述实体肿瘤肾损害包括肿瘤直接侵犯肾脏所致肾损害、免疫机制所致肾脏损害和高尿酸症及高钙血症等肿瘤代谢异常所引起的肾损害。狭义实体肿瘤肾损害系指由免疫机制所致肾脏损害,又称为副肿瘤性肾小球病或肿瘤相关性肾小球损伤。此处仅讨论狭义实体肿瘤肾损害。
食物助降压
很多食物能起到配合治疗的积极作用。高血压患者除了每天定时定点服用降压药外,多吃一些降压食品,也是很好的保健方法。所谓“降压食品”,是指一些食品有保护血管和降低血压、血脂等,预防血栓形成的功效。但这些食品并不能代替药品,在高血压治疗中,它们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如“一皮一芯、二黑二青、一葫芦一蒜、一豆一菜一茄”几种降压食品。但需特别强调,食物并不能代替药物,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仅能作为降压药物的辅助和基础。高血压患者需长期坚持服用降压药物,保持血压稳定。
食物过敏性哮喘
2014 GINA 指南对哮喘的定义:哮喘为一种异质性疾病,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包含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呼吸道症状病史,如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同时具有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就病因而言,为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致病,当环境因素为食物诱发时称为食物过敏性哮喘或食物过敏诱发的哮喘(food-induced asthma,FIA),是食物过敏症(food anaphylaxis,FA)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FA主要表现为皮肤,呼吸道和胃肠道反应,如风疹,喉水肿,哮喘和腹泻,也可产生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FA的患病率在总人口中占l %~2%,而在儿童为8%,在FA的患者中哮喘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为6.8%~17%;而对牛奶过敏的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则高达26%。在我国人群 中,FA患病率为3%~14%,约有30%的哮喘患者有摄入某种食物后诱发哮喘的病史。
食物过敏
以皮肤及胃肠道表现为主,出现皮肤瘙痒、风团、呕吐、腹泻等由于进食或接触某种食物过敏原,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避免接触易过敏的食物,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部分儿童患者可随年龄增长自发缓解定义食物过敏是指机体通过食入、皮肤接触或吸入某种食物所引起的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变态反应是指身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也可理解为免疫系统错把本来人体需要或无害的物质当作有害的异物,引起组织损伤或出现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特异性免疫反应。分型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将食物过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多在食入或接触某种食物后,数分钟到2小时内出现症状。可引起荨麻疹、哮喘和过敏性休克等。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多在食入某种食物后,数小时至数天后出现症状。可引起食物蛋白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食物蛋白诱导性肠病等。IgE和非IgE介导的混合型食物过敏多在食入某种食物后,数小时至数天后出现症状。可引起嗜酸细胞性食管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等。发病情况食物过敏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报道不一,总体显示儿童食物过敏发生率高于成年人。欧美国家资料显示,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发生率约为6%,我国尚无大样本临床资料,但是食物过敏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食物过敏原能检测出来吗?能。检测食物过敏原的常用方法有点刺试验、斑贴试验、食物激发试验等。点刺试验和斑贴试验,是以过敏原刺入皮下或贴敷于皮肤上,观察是否引起对该物质过敏。食物激发试验是直接尝试少量可疑致敏物,观察判断是否为过敏原。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试验不可用于过敏症状发作期,试验要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进行。食物过敏一般多久能体现出来?食物过敏症状可发生于进食之后的24~72小时。食物过敏分为急性过敏和慢性过敏两种。急性过敏大多发生于进食之后的24小时之内,一般几个小时就会有症状。而慢性过敏症状出现的时间会相对长一些,可达72小时。具体时间与个人体质及具体食物相关,如进食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应高度怀疑食物过敏。有判断食物过敏最简单的方法吗?判断食物过敏并无最简单的方法。食物过敏临床检测方法包括:食物特异性IgE检测、皮肤点刺试验、食物激发试验、回避试验等,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其中以皮肤点刺试验最为常用,阳性结果说明患者可能对变应原致敏,但需排除其他因素所致的假阳性反应。且应确保检查过程中和检查后30分钟有医护人员在场,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食物不耐受症
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对特定食物或食物成分所产生的具有可重复性的由IgG介导的免疫反应,具有延时性(数小时至数天)、数量依赖性、累积性的特点,可发生在各年龄段。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肠易激惹、头痛、偏头痛、疲劳、行为异常和荨麻疹,部分患者可诱发哮喘发作。食物不耐受与多种慢性病有关,可累及消化、神经、心血管等全身多个系统及皮肤,其中以消化系统最为常见。与IgE介导的速发型食物过敏反应不同,IgG介导的食物不耐受属迟发性反应,常由多种食物引发,特异性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可引起肠道及全身多组织炎性反应。
食管瘘
概述食管瘘是指因先天或后天撕裂、穿孔、病变侵蚀等原因所致的食管与邻近器官的异常交通。先天性食管瘘主要见于新生儿食管闭锁,后天食管瘘多因炎症、肿瘤等病变侵袭所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