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胃憩室
胃憩室是指胃壁的局限性袋状扩张或囊样突出。大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在做胃部钡餐检查或做胃镜时发现,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剑下钝痛、胀痛及烧灼感,或有阵发性加剧,可伴有恶心、呕吐甚至吞咽困难。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60岁多见,男女性别比例差别不大。
胃潴留
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延迟,胃内容物积贮而未及时排空主要表现为早饱、餐后持续性上腹胀满、恶心、呕吐等,部分可有腹痛等幽门、小肠等部位梗阻,胃动力缺乏等是主要病因根据病因和病情等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
胃真菌病
真菌在自然界的存在极为广泛,人类的口腔、胃及肠道中也常见。平时通常为一种无害的寄生状态,但在胃黏膜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或人体免疫力减退时,真菌可引起胃炎或溃疡,甚至可能有穿孔及窦道形成。
胃炎患者护理
胃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为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按临床发病的缓急,一般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大类型。慢性胃炎根据病理检查可以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胃炎的治疗和预后以及随访都是不同的,这对于护理工作提出了非常细致的要求,优质的护理应为其提供相应的生理、心理、社会的照顾帮助其了解自身病情并配合治疗和随访最终改善预后。
胃炎
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急性胃炎与酒精、药物等有关;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胃型哮喘
胃食管反流是消化道疾病的一种表现。由于胃液酸性物的刺激,可导致食管炎、上呼吸道炎等疾病,此现象称为胃型哮喘。当胃液吸入气道可引起哮喘发作。在哮喘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为45%~60%。哮喘患者出现恶心、反酸、上腹部烧灼痛表现。
胃心综合征
胃心综合征也称Roemheld综合征,由Romeheld于1912年首先报道。它主要由胃部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胃扩张、胃黏膜脱垂以及溃疡病胃后壁穿孔(包括食管或幽门狭窄、反流性食管炎)等所引起的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与心前区疼痛。是指由于胃部疾病反射性引起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多见于青年,男女发病相似。
胃腺癌
胃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口语中常将胃腺癌直接叫做胃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病情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胃溃疡的症状早期首选内镜下切除,进展期以外科手术为主,综合治疗早期预后良好,但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
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直立位时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轻度多无明显症状。中度以上可出现上腹部饱胀感、嗳气、厌食、便秘、腹痛等固定胃的韧带松弛、腹肌张力下降等主要采用内科对症治疗、中医中药治疗
胃息肉
胃内壁黏膜和黏膜下层异常生长形成的赘生物早期多无症状,息肉较大时可出现腹胀、反酸、恶心、呕吐等可能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有关可通过内镜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胃柿石
概述胃柿石是因进食了大量带皮柿子或未成熟柿子或山楂等鞣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在胃内积聚而形成固体性的团块。主要表现为饭后自觉上腹部不适,甚则有重压感,多呈周期性恶心、呕吐,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日久不愈可引起黏膜损伤性溃疡、出血,重则导致胃穿孔和腹膜炎。
胃食管反流病
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口腔、咽喉、气管和/或肺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典型症状为烧心、反酸,还可有胸骨后疼痛、吞咽痛、吞咽困难等症状发病与抗反流功能减弱、食管运动能力减弱、食管黏膜屏障防御作用减弱等有关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胃石症
胃石症是指某些食物或药物在胃内不能及时消化,并聚集成团块状胃石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食欲减退、恶心等多因空腹进食过量柿子、黑枣等食物致病,也可因进食毛发、药物等引起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内镜下取石及手术治疗
胃十二指肠异物
胃十二指肠异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吞咽固有形状的物品,在胃、十二指肠内保持原有的形态,多见于儿童;另一类为咽下的食物与毛发,在胃肠道内逐渐形成大小、形状不等的团块,称为胃石症。胃十二指肠异物大部分可顺利通过胃肠道从肛门排出,但机械刺激可使胃、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可形成溃疡,异物较大者可引起幽门梗阻或十二指肠梗阻。
胃十二指肠溃疡
概述胃十二指肠溃疡是指发生于胃、十二指肠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全层黏膜缺损,也称为消化性溃疡。典型表现有饥饿不适、饱胀嗳气、烧心、泛酸或餐后节律性腹痛,严重者可有黑便与呕血。
胃十二指肠疾病
胃十二指肠疾病主要是胃和十二指肠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功能受到损害所致。胃十二指肠疾病在致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上有许多相似点,种类较多,包括先天性疾病、炎症性疾病、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外伤等。
胃轻瘫综合征
胃轻瘫综合征是指以胃排空延缓为特征的临床症状群,主要表现为早饱,餐后上腹胞胀、恶心、发作性干呕、呕吐、体重减轻等,又称胃麻痹、胃无力等。胃轻瘫综合征不仅发生在胃手术后,还可见于其他腹部手术后。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又称特发性胃轻瘫,多发于年轻女性。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可将胃轻瘫分为急性、慢性两种。临床上慢性多见,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常达数月甚至10余年。
胃切除后吸收不良综合征
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指多种病变引起的一种或多种营养素,包括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纤维素和矿物质吸收不足。大多数胃切除病人恢复较好,但部分病人可出现吸收不良综合征,表现为腹泻、营养不良、体重下降、贫血等。术后5~10年后,以骨质软化为多见,严重者可致骨质疏松。文献报告胃切除后吸收不良的发生率可高达60%~70%。
胃切除后胆汁返流性胃炎
概述胃切除后胆汁返流性胃炎是指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因行降低幽门功能的手术如胃切除等,以致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可反流入胃,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起氢离子逆弥散增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
胃切除后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亦称碱性反流性胃炎,是指由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行降低幽门功能的手术等原因造成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入胃,使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和出血等,减弱胃黏膜屏障功,引起H+弥散增加,而导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毕Ⅱ式手术较毕Ⅰ式手术发病率高。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