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胃肠型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胃肠型食物中毒和神经型食物中毒。胃肠型食物中毒多见于气温较高、细菌易在食物中生长繁殖的夏秋季节,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要特征。
胃肠痉挛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痉挛性腹痛、呕吐、腹泻主要由焦虑、紧张、胃肠感染、饮食原因、缺乏运动和药物引起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放松情绪、药物治疗预后通常较好
胃肠间质瘤
间质瘤是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规范名称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源于消化道的间叶组织,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及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肿瘤,可以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最常发生于胃。胃肠道间质瘤是一个随着病理临床技术发展而逐渐被认识的诊断概念,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富于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尔为多形性细胞,呈束状、弥漫状排列,具有非定向分化的特性。间质瘤危险分级标准基于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数目。胃肠间质瘤基因检测是什么意思胃肠间质瘤基因检测是对胃肠间质瘤的患者,通过基因检测的方法,来发现肿瘤细胞是否发生基因突变,以及基因突变的类型,帮助临床医生判断致病原因和指导用药。胃肠间质瘤的发病机制与c-Kit、PDGFRα等基因突变有关,靶向KIT蛋白和PDGFRα蛋白的药物对胃肠间质瘤可以起到较好的疗效,比如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发现其他突变,如NTRK基因融合突变,可以用拉罗替尼、恩曲替尼等靶向药物治疗。基因检测是利用患者的血液、组织、细胞等样本,对患者的遗传物质进行检测的技术,包括一代和二代DNA测序、基因芯片等不同方法,以此来发现患者是否发生基因突变及基因突变的类型,从而帮助疾病诊断和治疗。胃肠间质瘤基因检测有不同的方法和检测项目,建议患者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检测方法和检测项目。胃肠间质瘤和癌症区别是什么胃肠间质瘤和癌症区别是起源不同,预后也不同。1.起源:胃肠间质瘤起源于消化道的间叶组织,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叶干细胞,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肿瘤;癌症是发生在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如胃癌,肺癌等。2.预后:相比较而言,胃肠间质瘤的恶性程度略低于癌,预后相对较好,肿瘤大小小于2cm,生物学性状趋于良性,预后良好;大多数癌症是高度恶性的,预后差。胃肠间质瘤和癌症的治疗是以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如果是患有胃肠间质瘤或癌症,应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胃肠间质瘤危险度分级标准是什么胃肠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主要通过该肿瘤的生长位置、直径大小以及核分裂象等来划分。1.生长位置:胃肠间质瘤生长位置不同,其危险度也不一样。如可以生长在结肠、胃、小肠等部位,也可以生长在腹膜、腹腔、肠系膜等部位,其危险度不一样。2.直径大小:如肿瘤直径的大小,直径5cm或者更大的直径,当然,胃肠间质瘤直径越大其危险度也就越大。3.核分裂象:通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然后进行观察核分裂象,该肿瘤的核分裂象高,说明危险程度大。患有胃肠间质瘤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胃肠道血管发育不良
胃肠道血管发育不良是与皮肤病变、全身性血管疾病或家族综合征无关的胃肠道黏膜血管病变。占消化道出血的3%~5%,多见于盲肠和升结肠。
胃肠道淋巴瘤
胃肠道淋巴瘤是原发于胃肠道的淋巴瘤,包括胃淋巴瘤、小肠淋巴瘤、免疫缺陷相关淋巴瘤以及其他部位的淋巴瘤,比较少见,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多见。胃肠道淋巴瘤中以胃淋巴瘤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小肠和结肠淋巴瘤。
胃肠道间质瘤
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可表现为上腹不适、腹痛、呕血、黑便、腹部包块等与特征性的基因改变密切相关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治疗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胃病
许多与胃相关疾病的统称主要表现为腹胀、上腹痛、反酸、食欲不振、烧心等消化道症状病因与遗传、环境、饮食、药物、细菌感染等有关根据病情采取病因治疗、药物治疗等
胃癌前病变
胃的癌前病变是指一类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即胃黏膜的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胃黏膜癌肿不是由正常细胞“一跃”变成癌细胞,而是一个多步骤癌变的过程,即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在这期间出现的病变称之为癌前病变。因此临床上常把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称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或胃癌前期病变。伴中度以上的异型增生和不完全大肠型化生则称之为真正的胃癌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容易发生癌变,那么发生癌变的概率是多少呢﹖一般认为其癌变率是:5~10年癌变率为3%~5%,10年以上为10%,轻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为2.5%~11%,中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4%~35%,重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为10%~83%。
胃癌患者护理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占第二位。确切病因不十分明确。胃癌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出现上腹部不适,进食后饱胀恶心等非特异性的上消化道症状,易被忽视;进展期可有消瘦、体重下降。并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等并发症。胃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最有效的诊断方式是胃镜检查。胃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治性手术的原则为彻底切除胃癌原发灶,按临床分期标准清除胃周围的淋巴结,重建消化道。化疗是胃癌重要的治疗方式,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均需化疗,常选用多种化疗药联合应用。对胃癌患者的护理要从治疗、饮食、心理、日常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细致入手,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更好坚持治疗。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胃、十二指肠溃疡向深部发展,可穿通胃或十二指肠壁,引起穿孔。为常见并发症,占位胃、十二指肠溃疡住院病人的20%~30%。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穿孔的类型主要取决于溃疡的部位,其次决定于溃疡发展的进程与周围组织器官。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高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见于40岁以下的青壮年人,而胃溃疡穿孔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
未确定型炎症性肠病
不能确定为克罗恩病(CD)或溃疡性结肠炎(UC),以结肠病变为主的炎症性肠病(IBD)。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类型或中间类型,目前认为是一种IBD亚型,约占IBD的10%。病理学上,结肠切除标本具有炎症性肠病特征而不能区分上述两者时,称为未确定型炎症性肠病,也可称为未定型结肠炎(IC)。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
具有某些结缔组织病的临床表现,但不符合任何一种特定疾病诊断标准的疾病以关节痛、雷诺现象、皮肤黏膜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激素水平有关药物治疗为主
未分化脊柱关节炎
未分化脊柱关节炎(USPA)是指一组具有脊柱关节炎的某些临床和(或)放射学特征,但尚未达到已确定的任何一种脊柱关节炎诊断标准的疾病。USPA可能是某种肯定的脊柱关节炎的早期表现,有可能转化为其中的某一疾病。USPA是脊柱关节炎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HLA-B27有一定相关性。未分化脊柱关节炎和强直的区别末分化脊柱关节炎和强直的区别主要在于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治疗难度等,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检查,从而明确出具体病因。1.影像学表现:未分化脊柱关节炎的表现不具有典型特征,不符合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强直性脊柱炎具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并且诊断标准明确。2.临床症状:未分化脊柱关节炎仅表现为患者在旋转脊柱的过程中,受到轻微的限制,因此,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小。强直关节炎患者症状表现为脊柱强直,无法伸直脊柱,并且没有办法抬头,对患者的影响较大。3.治疗难度:由于末分化脊柱关节炎症状不严重,患者使用一些抗风湿的药物,并进行适当的休息,就能够缓解症状,治疗较为容易。强直关节炎一般症状严重,一般情况下需要住院治疗,严重情况下,可能还需要进行手术。具体情况,患者可去当地正规医院进行咨询专业医生,来区分具体是患有未分化脊柱关节炎还是强直性关节炎。
尾蚴性皮炎
概述尾蚴性皮炎是指禽类与畜类血吸虫尾蚴侵入人体皮肤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
伪膜性肠炎
伪膜性肠炎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多系在应用抗生素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 。因与抗生素的应用关系密切亦有“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之称,该病多发生于老年人、重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外科大手术后的患者,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仅为轻度腹泻,也可出现高热、严重腹泻、水电解质紊乱、中毒性巨结肠,甚至危及生命。该病病情重,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由于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该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委内瑞拉马脑炎
委内瑞拉马脑炎(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是由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蚊为传播媒介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与流感相似。除了有心跳过速、结膜炎和非渗出性咽峡炎等体征外,一般还伴随着发热、头痛、发冷、肌痛(以下背部及腿部明显)及恶心、呕吐等。
萎缩性胃炎
胃固有腺体减少或萎缩的胃炎,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食欲减退、嗳气、食后饱胀等消化道症状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异常等主要有一般治疗、药物对因对症治疗及中医治疗等
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
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WAS)即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T细胞、B细胞和血小板均受影响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以免疫性缺陷湿疹和血小板减少三联征为临床表现。
维生素K缺乏症
维生素K缺乏症又称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是指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低下,并能被维生素K所纠正的出血。存在引起维生素K缺乏的基础疾病、出血倾向、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为其特征。
维生素B1缺乏症
维生素B1缺乏症是指由于食物中维生素B1摄入不足所致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症状为乏力、头痛、便秘、肌肉疼痛、感觉减退、肌无力、端坐呼吸等与维生素B1摄入不足、需要量增加、吸收利用障碍、分解排泄增加等有关以药物治疗为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