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包皮龟头炎
包皮龟头炎是指发生于龟头和包皮黏膜的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包皮和龟头水肿、疼痛、红斑、出血、水疱、瘙痒、溃疡等可因感染、包皮过长、局部刺激等所致以对症治疗和抗感染治疗为主,必要时还可手术治疗
膀胱瘘
概述膀胱瘘是指膀胱与其他器官或部位存有异常通道,尿液部分或全部经此通道排出体外,或通过体内其他器官排出体外。包括膀胱阴道瘘、膀胱直肠瘘、膀胱肠道瘘、膀胱皮肤瘘等,其中以膀胱阴道瘘、膀胱直肠瘘较为常见。
膀胱憩室
膀胱憩室(diverticulum of bladder)是膀胱黏膜经膀胱壁肌层向外膨出的囊袋,分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膀胱憩室壁含有肌纤维,后天性多继发于下尿路梗阻。若无并发症,膀胱憩室无特殊症状,如有梗阻、尿潴留、感染、结石、破裂及憩室癌,可出现排尿困难、下腹部胀痛、血尿、尿频、尿急、尿路感染症状。治疗主要是解除下尿路梗阻,控制感染,严重者需要手术切除憩室。膀胱憩室是什么病膀胱憩室是膀胱黏膜经膀胱壁肌层向外膨出的囊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1.发病原因:该病变发生,和膀胱局部先天性发育异常以及后天尿路梗阻,导致膀胱压力增高相关。2.临床症状:早期病变患者临床症状不太明显,随着病变发展,可能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情况,如果膀胱憩室特别大,还可能出现二次排尿的表现。另外,部分膀胱憩室靠近输尿管开口部位,可能诱发肾积水等情况发生,导致患者出现腰腹部胀痛等不适感。3.治疗方案:膀胱憩室较小的患者,暂时可以保守治疗。针对发病诱因进行治疗,例如:积极治疗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男性患者服用药物如坦索罗辛等改善前列腺增生病情,减缓病变发展进度。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膀胱憩室较大的患者,考虑手术治疗。可以采取膀胱内、外憩室切除术,膀胱内外联合憩室隔离术,经尿道憩室颈电切术,膀胱切除等。
膀胱肿瘤
发生在膀胱的肿瘤性疾病主要症状是血尿、尿频、尿急及排尿困难等尚不明确,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及长期接触联苯胺、β-萘胺等治疗以手术为主,恶性肿瘤常联合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
膀胱原位癌
是一种高级别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主要表现为血尿及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尚不明确,但有多种高危因素,包括吸烟、染发、马兜铃酸中草药服用等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
膀胱移行细胞癌
膀胱移行细胞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占男性肿瘤的6%,死亡率为2.5%。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与环境、吸烟及遗传因素有关。膀胱移行细胞癌高发年龄为40岁以上。
膀胱小细胞癌
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膀胱非上皮细胞性肿瘤可出现无痛性血尿、尿频、排尿困难等症状致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吸烟等有关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以根治性手术、化疗、免疫治疗、放疗联合治疗为主
膀胱腺癌
起源于膀胱黏膜(尿路上皮)的恶性肿瘤,肿瘤呈腺体样结构,组织学类型为腺癌。包括原发性膀胱腺癌和脐尿管腺癌。约占膀胱癌患者总数的0.9%~2%。癌细胞病理类型包括腺癌、肠型腺癌、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肝样腺癌、透明细胞癌和混合型。绝大多数膀胱腺癌分化差,侵袭性强、预后较差。有些著作中将其他脏器转移至膀胱的腺癌也划归为膀胱腺癌,称为膀胱转移性腺癌。但依据2004年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尿路上皮肿瘤病理分类,转移至膀胱的腺癌归为尿路上皮杂类肿瘤,属于膀胱继发肿瘤,多是临近器官癌症晚期直接侵及膀胱所致,如晚期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等侵及膀胱。也可见于胃癌的种植性转移或乳腺癌等血行转移所致膀胱转移性腺癌。膀胱腺癌与膀胱表皮癌有什么区别膀胱腺癌与膀胱表皮癌在来源、病变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膀胱肿瘤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上膀胱肿瘤多为尿路上皮肿瘤,膀胱非尿路上皮肿瘤(NUBC)占膀胱肿瘤的5%~7%。据组织类型,NUBC可分为上皮起源肿瘤和非上皮起源肿瘤,上皮起源肿瘤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非上皮起源肿瘤包括肉瘤、癌肉瘤、副神经节瘤、黑色素瘤和淋巴瘤。膀胱表皮癌通常指起源于膀胱上皮的肿瘤,主要指尿路上皮癌。而腺癌也是上皮起源肿瘤,但为腺细胞来源,临床罕见。有研究称脐尿管腺癌和脐尿管腺癌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0.6%和66.9%;而尿路上皮癌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有研究称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5.12%,82.14%,63.12%。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病情,定期复查,以免发生癌细胞转移等。
膀胱脱垂
女性膀胱突入阴道或从阴道脱出主要表现为女性自觉阴道有异物脱出、腰骶部酸痛、尿失禁发病与妊娠及分娩、尿道及阴道手术、尿道损伤及雌激素缺乏等有关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膀胱输尿管反流
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是指排尿时尿液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和肾盂。反流性肾病(RN)是由于VUR和肾内反流(IRR)伴反复尿路感染,导致肾脏形成瘢痕、萎缩、肾功能异常的综合征,如不及时治疗和纠正可发展到慢性肾衰竭。VUR不仅发生在小儿,而且在反复UTI(尿路感染)基础上持续到成年,导致肾功能损害。大量资料表明RN是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
膀胱上内疝
概述膀胱上内疝是指肠襻及腹膜凸入耻骨后间隙和膀胱后间隙形成的内疝。病因不明,耻骨后间隙和膀胱后间隙的存在是本病的解剖基础。常表现为下腹疼痛、腹胀、呕吐、尿频、尿急等。
膀胱破裂
表现为血尿、排尿困难、腹痛、腹胀多由外伤、医源性损伤及自身膀胱疾病所致结合病情,给予导尿及手术治疗及时诊断和治疗,通常预后良好
膀胱平滑肌瘤
起源于膀胱壁由成熟平滑肌细胞所构成的良性间叶肿瘤。约占膀胱肿瘤的0.5%。是最常见的膀胱非上皮性良性肿瘤。平滑肌瘤多好发于子宫、胃肠道、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发生于尿路系统的平滑肌瘤罕见,1974年Farman等总结7784例平滑肌瘤,95%发生在女性生殖系统,仅5例发生在膀胱。根据肿瘤部位与膀胱壁的关系将膀胱平滑肌瘤分为膀胱黏膜下、膀胱壁间和膀胱浆膜下3型。其中,以膀胱黏膜下型最为常见,约占63%,其次为膀胱浆膜下型,约占30%,膀胱壁间型占7%。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膀胱黏膜下型平滑肌瘤有时可形成似带蒂的膀胱肿瘤。肿瘤常在膀胱后壁,有完整的包膜,肿瘤大小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平均直径约为6cm左右,多为单发。显微镜下瘤细胞呈梭形,胞质丰富,边界清楚,有纵行的肌原纤维,染色呈深粉色,胞核棒状,两端钝,无间变,无核分裂,瘤细胞聚集成束,成编织状或漩涡状排列,在平滑肌纤维间有时有不等量的纤维组织。发病年龄分布广泛,高发年龄为30~40岁。好发于女性,约为男性的4倍。
膀胱尿路上皮癌
是发生于膀胱尿路上皮的一种恶性肿瘤可出现无痛性血尿、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可能与吸烟、染发、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膀胱癌家族史等有关非肌层浸润性以手术及膀胱灌注治疗为主,肌层浸润性治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膀胱尿道异物
异物进入膀胱或尿道内,无法自行排出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多因好奇、性心理异常在手淫过程中将异物塞入尿道膀胱内以手术取出异物治疗为主,部分患者需心理干预治疗
膀胱鳞状细胞癌
起源于膀胱黏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显微镜下癌细胞为单一的鳞状细胞表型,简称膀胱鳞癌。是膀胱癌的一种亚型,世界范围内膀胱鳞状细胞癌在膀胱恶性肿瘤中所占比例其差异很大,在英国为1%,美国为3%~7%,我国内报道的发病率为0.58%~5.55%,但在有血吸虫病流行高发区域,如埃及可占到75%。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女约为1.25~1.8:1。膀胱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发病年龄通常比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病年龄小10岁~20岁,高发年龄在50岁~70岁。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相比,膀胱鳞状细胞癌恶性度高、浸润性多、生长迅速、转移早、预后差。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50%有临床检测不到的转移病灶,但由血吸虫所引发的膀胱鳞状细胞癌通常分化较好,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率较低。
膀胱痉挛
概述膀胱痉挛是指膀胱逼尿肌痉挛性收缩。临床表现以尿急、尿淋漓、暂时性闭尿和下腹部憋痛为主要特征。
膀胱混合细胞癌
是指原发于膀胱的两种不同类型恶性肿瘤同时出现或并存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症状,偶尔伴血尿致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以手术治疗为首选
膀胱横纹肌肉瘤
概述膀胱横纹肌肉瘤在膀胱恶性非上皮肿瘤中发生率最高,一般是从间充质向横纹肌方向分化而来,常为多发息肉样肿块,好发于膀胱三角区、颈部及尿道内口,肿瘤位于黏膜下层及表浅肌层,向上或向下蔓延侵犯尿道和输尿管。由于肿瘤肉眼观察呈半透明黏液水肿状,如葡萄串样,故又称膀胱葡萄状肉瘤。
膀胱副神经节瘤
起源于膀胱壁副交感神经节组织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为膀胱非上皮性肿瘤。因这类细胞可被铬盐染色,既往又被称为膀胱嗜铬细胞瘤。2004年WHO的《内分泌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内分泌肿瘤分类中将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肿瘤定义为嗜铬细胞瘤;而将起源于肾上腺外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组织的肿瘤统归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PGL),并按解剖部位加以命名。膀胱副神经节瘤罕见,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总数中的比例<1%,在所有膀胱肿瘤患者总数中的比例占0.05%~0.06%。1953年Zimmerman首次报道膀胱副神经瘤,文献报道的绝大多数膀胱副神经瘤为良性,13%~19%为恶性。肿瘤多为单发,18%左右为多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