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小儿坏死性溃疡性龈炎
概述小儿坏死性溃疡性龈炎主要是致病菌侵入牙龈组织,引起牙龈坏死、溃疡,牙龈乳头消失,可有特殊腐败臭味,牙龈自动出血、触痛,唾液黏稠混有血液。患儿可有发热、全身乏力、唾液增多、颏下或下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等症状。
腺样囊性癌
腺样囊性癌又称圆柱瘤或圆柱瘤型腺癌。腺样囊性癌占涎腺肿瘤的5%~10%,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占24%。好发于涎腺,以发生在腭腺者常见。大涎腺虽然较少,但为颌下腺和舌下腺好发的肿瘤。在腮腺肿瘤中仅占2%~3%。男女发病率无大差异,或女性稍多。最多见的年龄是40~60岁。
腺性唇炎
腺性唇炎是唇腺增生伴有长期细菌感染所致的一种疾病表现。长期日晒、风沙和尘土以及吸烟亦为重要因素。本病好发于下唇,为弥漫性肿大,触诊有散在多数小结节,为肿大的唇腺。多见成人男性。
腺泡细胞癌
腺泡细胞癌又称为浆液细胞腺癌,是一种较少见的涎腺肿瘤。目前大多认为是低度恶性肿瘤。腺泡细胞癌发生部位以腮腺最多,但发生在颌下腺、舌下腺及小涎腺者也有报道。此病病程较长,从几个月到数十年不等。此肿瘤从少年到老年均可发病,但以40~60岁的人群最多见,女性较男性多见。
腺淋巴瘤
腺淋巴瘤又称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或Warthin瘤。腺淋巴瘤绝大多数发生在腮腺,这是腺淋巴瘤所特有的。可能与其组织来源有关。发生在腮腺内的常见部位是腮腺的后份表面及其下极。腺淋巴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70岁为好发年龄,儿童极少见。主要罹患于男性。
涎瘘
由于外伤或外科手术损伤涎腺或涎腺导管造成涎液外流者,称为涎瘘,临床表现为面部皮肤有小瘘口,时有清亮涎液流出。本病主要原因为损伤,多发生在腮腺及其导管部,手术治愈率高。涎腺区损伤后的清创缝合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涎腺未分化癌
涎腺未分化癌是一种分化程度极低或未分化的涎腺癌,组织学分类不能将其归入任何其他类型的涎腺恶性上皮性肿瘤。好发于蒙古族人种,并显示有家族聚集倾向。
涎腺囊肿
涎腺囊肿多见于腮腺,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深部组织内的上皮成分发展而成。涎腺囊肿包括唾液腺黏液囊肿和腮腺囊肿。黏液腺囊肿常发生于小涎腺,其余涎腺囊肿则按其发病部位命名,即舌下腺囊肿、颌下腺囊肿及腮腺囊肿。腮腺囊肿包括潴留性腮腺囊肿和先天性腮腺囊肿。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男性。
涎腺结核
涎腺结核系由头面部皮肤、口咽区的结核杆菌,经淋巴引流所致的腮腺内淋巴结核破溃后侵入腺体内而发生的腮腺实质结核,是一种少见的涎腺感染。涎腺结核杆菌感染可为原发感染,也可能是继发感染。可分为原发性腺实质结核和涎腺淋巴结核病变突破淋巴结被膜后继发性侵犯腺实质两类。任何年龄都可发生,多发生在20~30岁之间,占60%~70%。性别无明显差异。病程长短不一,短者1个月,长者数年。可发生在涎腺实质,也可发生在涎腺中的淋巴结。
涎腺混合瘤
涎腺混合瘤是具有多种细胞形态和结构特征的唾液腺良性肿瘤多表现为唾液腺区生长缓慢、边界清晰的实性肿块致病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免疫以及遗传因素等采用手术切除治疗
涎腺病毒病
涎腺病毒病又称涎腺巨细胞性包涵体病。多发生于2岁以内的婴儿,成人也可发生,但极少见。经胎盘感染的胎儿发育迟缓,并可引起早产。
涎腺癌
涎腺癌是由涎腺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可来源于大涎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来源于小涎腺(多见于腭腺),即任何有涎腺的部位都可发。病理分类有黏液表皮样癌、乳突状囊腺癌、腺泡细胞癌、腺样囊性癌、腺癌、鳞癌和未分化癌等。按疾病分类分为腮腺癌、颌下腺癌、舌下腺癌、小涎腺癌。在口腔颌面肿瘤中涎腺肿瘤发生的比例较高,为常见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生涎腺肿瘤。
涎石病
涎石病是指发生在涎腺腺体及其导管中的钙化性团块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下颌下腺涎石最常见,腮腺次之。涎石常使唾液排出受阻,并继发感染,造成腺体急性或反复发作的炎症。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的中青年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病程短者数天,长者数年甚至数十年。
先天性梅毒牙
概述先天性梅毒牙是在胚胎发育后期和出生后1年内,牙胚受梅毒螺旋体侵害而造成的牙釉质和牙本质发育不全等牙齿形态发育畸形。是先天性梅毒的牙受损表征,发生率为10%~30%。
先天缺失牙
在牙胚形成过程中未能发育和形成的牙称为先天缺失牙。根据其严重程度和是否伴有全身症状,可分为几类,但不同的文献对先天性缺牙的分类标准和名称表述不一。目前大多数学者把先天缺失牙分为两类:个别牙缺失,指先天性缺失一个或几个牙齿,通常不伴有全身症状。多数牙缺失,指先天性缺失6个或6个以上牙齿(不包括第三磨牙),通常伴发系统性异常和(或)某些综合征的部分表现。先天性无牙,被认为是先天性多数牙缺失的一种严重表现。
下颌下腺炎
下颌下腺炎是指下颌下腺发生的炎症。多由于腺体导管内结石阻塞导管导致唾液排除受阻而继发炎症。主要表现为进食时下颌下腺反复肿胀。下颌下腺是人体口腔内三大唾液腺之一,它的位置在下颌骨下方,左右各一,主要作用就是分泌唾液。其分泌的唾液通过一条导管流到口腔中,开口于舌系带两侧的口底,这条导管叫做下颌下腺导管。由于导管自下向上走行,长而迂回,在口底后部有一弯曲部,容易造成唾液淤滞而形成结石。当结石大到一定程度时,会阻塞导管而使唾液的排出受阻,容易造成下颌下腺的继发感染,称为下颌下腺炎。
下颌下腺结石
概述下颌下腺结石(calculus of submandibular gland)指发生在下颌下腺腺体及其导管中的钙化性团块而引起的病变,往往伴有慢性下颌下腺炎。下颌下腺的生理特征是唾液较黏稠,导管开口位置高于腺体, 逆重力排出,导管长位于口底黏膜下易损伤,容易钙化形成结石。结石致使导管阻塞和狭窄,引起逆行性感染而发生慢性复发性下颌下腺炎。临床唾液腺结石以下颌下腺结石最常见。结石可见于任何年龄,病程短者数天,长者数年甚至数十年。
下颌下隙感染
下颌下腺及下颌下淋巴结的化脓性炎症,也可引起本病。一般来自下颌第2磨牙以前部位的炎症常先侵及舌下隙,第2、3磨牙的炎症则先侵入下颌舌骨下方的颌下隙;炎症蔓延至整个下颌下隙(包括舌下隙及颌下隙)成为脓性颌下炎(或称卢德维氏颈炎Ludwig’s angina)。如炎症未及时控制,可沿茎突舌肌向后扩展至咽旁隙、咽后隙,转而进入颈动脉鞘,并经咽后隙到达上纵隔,可发生严重并发症。
下颌下间隙感染
下颌下间隙位于下颌下三角内,间隙中包含有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并有面动脉、面静脉、舌神经、舌下神经通过。该间隙向上经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续;向后内毗邻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向前通颏下间隙;向下借疏松结缔组织与颈动脉三角和颈前间隙相连。因此下颌下间隙感染可蔓延成口底多间隙感染。下颌下间隙感染多继发于口腔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多数下颌下间隙感染是以下颌下淋巴结炎为其早期表现,临床表现为下颌下区丰满,检查有明确边界的淋巴结肿大、压痛。化脓性下颌下淋巴结炎向结外扩散形成蜂窝组织炎。治疗需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早期切开并建立有效引流。
下颌前突
概述下颌前突是指因下颌骨前后向发育过度或外伤、疾病等原因所致的下颌骨过分向前突出。是一种最常见的牙颌面畸形。主要表现为前牙反合、开合及面部比例失调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