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急性附睾炎
发生于男性附睾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可出现阴囊急性疼痛、压痛和迅速肿大主要由于附睾的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所致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配合抬高阴囊和热敷,需要排除睾丸扭转
急性蜂窝织炎
浅表者表现为患处红、肿、热、痛,深部感染还会出现高热、寒战因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感染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导致进行药物治疗或切开引流及时治疗可以治愈,严重者可导致脓毒症,预后较差
急性动脉栓塞
指动脉腔被进入血管内的栓子堵塞,造成血流阻塞,引起急性缺血症状5P症状,即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和苍白主要因心源性、血管源性、医源性及其他来源栓子堵塞动脉管腔引起根据病情采取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急性单纯外伤性腰腿痛
急性单纯外伤性腰腿痛主要是脊柱的韧带和骨骼等损伤,肌肉受累者甚少。比较轻微的椎体挤压骨折或关节突骨折,常因外伤较轻或症状不明显而被忽略,后遗慢性腰腿痛。绝大多数急性单纯外伤性脊椎病性腰腿痛发生于腰骶的骶髂关节,其病变有时单发于一处,有时两处同时发生。腰骶关节为人体直立脊椎结构的枢纽,为活动性腰椎转变为固定性骶椎、前突腰椎转变为后突骶椎的过渡地区。躯干动力通过骶髂关节及髂骨转移到下肢的桥梁,因而腰骶部受外力的影响也比其他部位为大。为了对抗这种不良影响,维持腰骶关节的稳定性,该部有许多深浅不同、位置各异的韧带,如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关节囊、腰骶韧带、骶髂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等,这些韧带受到重力冲击或外力,可能发生扭伤或撕裂,甚至发生关节突骨折。急性单纯外伤性腰腿痛可分为腰骶关节损伤、骶髂关节损伤及腰骶与骶髂关节合并损伤等三种腰腿痛。
急性出血性肠炎
好发于小肠的局限性急性出血坏死性炎症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腹胀、腹泻、便血等症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多认为与肠道缺血、肠道感染有关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控制感染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主要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系膜血管血流减少,造成的肠壁营养障碍或运动障碍,其主要并发症为肠管节段性坏死。肠系膜血管缺血可能是动脉、静脉或动静脉同时受累的结果,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阻塞的可能性最大。该疾病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可在数小时到数天内迅速发展,常导致急性肠坏死,需行肠切除。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死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死的原因可分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多为心源性栓子随血流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引起栓塞,导致肠壁肌肉功能障碍、肠缺血、坏死。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和心肌梗死后患者。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常发生在动脉硬化,已形成狭窄的患者,较少见于主动脉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和风湿性血管炎等。低血容量或心排量的突然降低、脱水、心律失常、使用血管抑制剂或过量利尿剂等,常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诱因。
急性膀胱炎
是指病原体感染引起膀胱壁急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下腹疼痛、血尿由病原体感染膀胱所致,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以抗感染治疗为主
棘突滑囊炎
棘突滑囊炎是其背部皮下组织深层可继发形成滑囊结构,以腰骶部最为该滑囊国内名称较多,有棘突滑囊、棘上滑囊、棘上韧带滑囊、棘上韧带后滑囊、棘突皮下滑囊和脊柱后突畸形处皮下滑囊等。考虑到骶椎棘突退化融合成骶正中嵴、下腰段缺乏棘上韧带、骶椎没有棘上韧带,本文定义为下背部皮下滑囊炎,亦可称为腰(骶)背部皮下滑囊炎。
棘突骨折
单纯棘突骨折较少见,常合并椎体或其他附件骨折。以C6至T1棘突多见。多是由于颈椎或胸椎过屈所致。猛烈屈曲下,颈椎棘突和肌肉对抗性牵拉造成棘突撕脱骨折。棘突骨折多发生在棘突基底部上方,骨折常伴有棘间韧带和项韧带撕裂损伤,多不累及椎管和椎间孔。单纯棘突骨折极少伴脊髓和神经根损伤。
棘上韧带损伤
自枕外粗隆至腰部,在棘突后方均有棘上韧带相连。其纤维长,在颈段为较粗厚的项韧带,对枕颈部的稳定起重要作用;在胸段,棘上韧带较薄弱;腰部的棘上韧带较强壮,但腰5~骶1处常缺如或较为薄弱,以致易引起其深部的棘间韧带损伤。棘上韧带损伤是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多发生在中年以上患者,以下腰段损伤多见。
棘间韧带炎
棘间韧带的损伤性炎症主要症状为背痛或腰痛,弯腰或扭转时加重一般由暴力、慢性劳损和急性损伤后迁延不愈引起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一般不需要手术
棘间韧带损伤
概述棘间韧带是连接两个棘突之间的腱性韧带组织,由三层纤维组成,其纤维之间交叉排列,易产生磨损。在日常生活中,腰背部的屈、伸动作常使棘突分开和挤压,相互摩擦,造成棘间韧带牵拉、损伤。由于腰5~骶1处无棘上韧带,且处于活动腰椎和固定的骶椎之间,受力最大,因此此处棘间韧带损伤机会也最大。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突出物位于椎间孔内外,压迫了同节段神经根,产生相应表型的病征。1974年Abdullah等将累及同节段神经根的椎间孔内外突出物命名为极外侧型并首次报道。本病发生率较低,为1%~11.7%。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腰3~4椎体和腰4~5椎体,而腰2~3椎体及腰5~骶1椎体间较少发生。其临床特点是具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且下肢神经根性痛较腰痛剧烈。由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症多引起持续剧烈的下肢痛,甚至使神经根产生不可逆病变,故治疗上主张采取手术治疗。
鸡胸
由遗传、维生素D摄入不足、日照时间短、疾病、药物等因素导致可进行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器械矫正、手术治疗等及时治疗可以改善症状、矫正畸形不能自愈
肌疝
概述肌疝是指肌肉组织经过薄弱的肌膜或筋膜向肌肉外突出。多突出到皮下形成皮下包块,多数有可复性。肌疝可由筋膜间隔综合征、创伤、外科手术或先天因素引起。
肌腱粘连
肌腱与周围组织形成纤维连接,阻碍肌腱的正常滑动,产生影响肢(指)体活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发病部位疼痛、相邻关节的运动功能障碍等多与肌腱受到外伤、感染、制动时间过长或进行肌腱手术等有关可采取药物、手术、物理、中医等方法进行治疗
肌腱炎和腱鞘炎
肌腱炎和腱鞘炎通常同时发生。衬有滑膜的腱鞘一般为炎症最重的部位,但炎症反应可累及其所包裹的肌腱。
肌腱炎
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疼痛、肿胀、压痛和关节活动受限为肌肉反复过度使用或突发严重外伤引起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治疗方式经治疗大多预后良好,小部分可能留下痛性瘢痕
肌腱囊肿
概述囊肿一般称之为腱鞘囊肿,是位于肌腱部位囊状的良性包块,其内容物的性质是液态的。囊肿一般发展缓慢,除局部肿块外,很少有症状,偶尔局部酸痛。可以是受伤、劳损(尤其见于手及手指)、所致,一些免疫疾病、甚至是感染也可能引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