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晚期阶段。随着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及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流行,此病已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肝硬化的重要原因。本病多见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老年人群,减重和药物治疗是主要治疗措施。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又称代谢性脂肪性肝炎,是病理变化与酒精性肝炎相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好发于中年特别是超重肥胖个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关系密切,其主要特征为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伴肝细胞损伤和炎症,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措施。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随着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综合征全球化的流行趋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富裕地区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因,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10%~30%,其中10%~20%为NASH,后者10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2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除可直接导致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细胞癌和移植肝复发外,还可影响其他慢性肝病的进展,并参与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代谢综合征相关恶性肿瘤、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肝硬化为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的重要因素。为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当代医学领域的新挑战,近期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仍将不断增加。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NTM)系指分枝杆菌属中,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人型、牛型,非洲型和田鼠型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属于条件致病菌。由NTM引起的疾病称为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
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是指结核杆菌及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所有分枝杆菌,也称为环境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是指人类感染NTM所引起相关组织或脏器的病变。NTM属条件致病菌,健康人的呼吸道可有某些类型NTM寄殖,当口腔和呼吸道卫生状况改善后可消失。
非甲状腺性病态综合征
概述非甲状腺性病态综合征是指机体在严重疾病、创伤、应激等急慢性非甲状腺疾病对正常甲状腺的功能参数的影响,甲状腺本身无病变。
非霍乱弧菌感染
由非霍乱弧菌引起得感染,这类弧菌在生化和血清学方面均不同于霍乱弧菌,可因致病菌种的不同而引起伤口感染,肠毒症或腹泻。应与霍乱,细菌性痢疾等相鉴别。避免食用受污染或者不新鲜食物,有皮肤伤口的高危患者应避免操作未烧过的海鲜和接触海水,可起到积极预防作用。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atypical haemolytic uraemic syndrome,aHUS)是一种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损伤和血小板减少三联征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综合征。与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杆菌 (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STEC)感染所致的典型HUS不同,aHUS患者的主要致病机制为补体旁路途径异常活化。aHUS发病率约为7/1000000,可以通过对症支持、药物、血浆置换、肾移植手术等治疗改善预后。
非典后遗症
非典型肺炎或治疗药物副作用导致的相关后遗症可有胸闷、气短、活动后呼吸困难,髋部疼痛、行走困难,焦虑、抑郁等表现后遗症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症状可逐渐改善,也可持续存在,影响生活质量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是一种由肠系膜上动脉痉挛所引起的急性肠缺血,病死率高。本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和合并其他全身严重疾病。最早定义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是从尸检中发现患者小肠坏死,而动脉或静脉未见明显闭塞性改变。肠系膜血液循环研究表明,肠系膜血管收缩、组织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可引起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是斑块破裂。有心梗史和既往心绞痛症状者较ST段抬高的心梗多见。
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
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是指光镜下病理学改变以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和(或)系膜基质增宽的一组疾病。在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常见病,1988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国内首先对该病做了临床病理分析。
非01霍乱弧菌肠炎
非01霍乱弧菌肠炎为非01群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胃肠炎型和痢疾型。近年来,随着霍乱发病率的下降,非01群霍乱弧菌感染流行的范围、强度和致病力有上升趋势,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报道,在南亚发生的霍乱流行,不被霍乱弧菌01群和非01群霍乱弧菌诊断血清所凝集,此流行株至今为未记载过的新血清型霍乱弧菌,故定名为0139霍乱弧菌。又由于该菌株首次从孟加拉湾沿岸地方分离,建议其同义词为“Bengal”型。有人认为本菌可产生一种志贺毒素样细胞毒素,它可能是重要的致病因子,已证实有的菌株能产生霍乱肠毒素或耐热肠毒素。
放线菌病
由放线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好发于面颈部及胸腹部,以向周围组织扩展形成瘘管并排出带有硫磺样颗粒的脓液为特征。大剂量、长疗程的青霉素治疗对大多数病例有效,亦可选用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同时还需外科引流脓液及手术切除瘘管。此病无传染性,注意口腔卫生可预防本病。
放射性心脏损害
放射性心脏损害是指受到放射性物质辐射后产生的心肌病变。受到放射线照射的人和动物的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受损部位包括心包、心外膜、心内膜、甚至含有心脏瓣膜,还有传导系统及冠状动脉的损伤都容易造成放射性心脏损害。
放射性心包炎
放射性心包炎是由心肌和心包的放射损伤所致,常为胸部、纵隔恶性肿瘤进行放射治疗的并发症。少数表现为急性心包炎症状,发热、心前区痛、厌食、全身不适。迟发性心包炎常在放射治疗后4个月至20年,最常见在12个月内,出现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或无症状性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必要时需做心包穿刺术或心包切除术。
放射性食管炎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广泛地应用于胸腔纵隔恶性肿瘤的处理,但由于放射线对生物体产生的电离作用,亦可使正常组织和细胞遭受损伤和破坏。食管的鳞状上皮对放射性物质比较敏感,因此,在放疗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放射性食管损伤,尤其当放疗与化疗同时进行时,这种食管损伤会更加严重。这种因放射线所引起的食管损伤,称之为放射性食管炎。
放射性肾炎
放射性肾炎是大量接受放射性照射之后发生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引起发病的照射量常在 2500rad(25Gy)以上,属于非炎症性缓慢进行的肾脏疾病,在1952年由Kunkler等发现。青年、单肾切除等病因引起的肾肥大个体、异位肾个体是放射性损伤的易感者。本病最常发生在对睾丸、卵巢、Wilm氏肿瘤、腹膜后淋巴瘤、成骨肉瘤、神经纤维肉瘤或腹腔内转移瘤的照射之后。
放射性神经病
放射性神经病具有迟发性、缓慢进展、疗效差等特点。其临床表现为缓慢的、进行性加重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剧烈疼痛,神经支配区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放射性脊髓病
放射性脊髓病是由电离辐射(х、γ中子及电子束辐射等)引起超过脊髓承受范围而造成的损伤,通常由于工业事故和医疗上放射治疗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相应部位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包括肢体的运动、感觉及二便障碍),其损伤程度与辐射强度、持续时间、照射部位以及个体耐受有关。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