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男性尖锐湿疣
一种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男性好发于性活跃者有淡红色或污红色粟粒大小赘生物,质软,顶端稍尖等症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主要是物理疗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螨皮炎
凡因螨虫叮咬或接触其分泌物、蜕皮而引起的皮炎统称螨皮炎。螨种类繁多,这里仅介绍由虱螨、粉螨等引起的皮炎,因该病多发生在秋收季节接触谷物的农民,故又称谷痒症,俗称“大麦痒”、“稻草痒”、“杂货痒”、“草痒症”、“荨麻疹样螨皮炎”、“蒲螨皮炎”等。由于这一类螨虫都寄生于农作物、面粉、杂货商品上及软体昆虫的幼虫身上摄取营养,因此本病多发生于经常接触农作物和其制品的农民、搬运工人、制粉工人,常睡草垫的人也偶可发生。螨皮炎好发于人体颈、胸腹、背及四肢皮肤,皮疹形态为蚕豆大水肿性鲜红色斑疹,中间有一瘀点(为螨虫叮咬痕迹),奇痒难忍,夜间尤甚。
螨虫皮炎
螨虫皮炎是螨虫叮咬或虫体分泌物等刺激引起的皮肤炎症螨虫叮咬后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丘疱疹及风团,中央有虫咬瘀点或咬痕螨虫皮炎是由螨虫叮咬或接触其分泌物等引起螨虫皮炎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摩擦性苔藓样疹
与摩擦相关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好发于2~9岁男童以手背、前臂、肘、膝等部位出现多角形或圆形小丘疹为特征与受沙土、玩具、地板或地毯等的摩擦等有关脱离诱因,进行外用药物治疗,大多可治愈
摩擦红斑
摩擦红斑是指皮肤的皱褶部位由于温暖、潮湿、互相摩擦等刺激引起,以患处皮肤红斑、糜烂为特点的皮肤急性炎症。多见于身体肥胖的婴儿和成人,夏日湿热季节好发。本病又称间擦疹、擦烂红斑。
摩擦黑变病
摩擦黑变病是由于长期反复机械性刺激所致局部皮肤的网状色素沉着性损害,好发于体型消瘦的年轻女性,男性少见,患者自觉不痒或瘙痒程度轻微。
明癣
明癣是指由真菌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多由股癣或花斑癣蔓延至肛门、会阴、臀部所致。属于中医病名。夏季多发,冬季少见。
敏感性皮肤
一种皮肤对外界刺激的高反应状态,主要发生于面部皮肤受刺激后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红斑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神经、精神心理因素等引起的皮肤病继发导致避免刺激,科学护肤,可采取药物及光电治疗
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
表现为耳前、颈前红棕色斑片,毛细血管扩张、毛囊性丘疹及角栓等尚无特效治疗办法,以外用温和的角质溶剂和激光治疗为主本病无法根治,经过积极治疗可改善症状,减少色素沉着好发于亚裔的中青年男性
面颈部毛囊红斑黑变病
概述面颈部毛囊红斑黑变病系颜面毛囊的一种特殊性红斑性色素性疾病。表现为耳前后及颈侧的毛囊性红斑性色素沉着。
面部脂溢性皮炎
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皮脂溢出部位表现为面部黄红色斑疹伴油腻性鳞屑,可见炎性丘疹,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发病与皮脂增多、马拉色菌定植、皮肤屏障受损及遗传易感性等相关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需要注意饮食、保证睡眠等有助于缓解症状
面部纤维血管瘤
面部真皮浅层纤维性增生和血管增生所致的良性肿瘤表现为淡红色到鲜红色表面光滑的毛细血管扩张性小丘疹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和结节性硬化病相关为良性病变,预后较好,一般可治愈,但也有局部复发的可能
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
面部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导致的皮肤炎症性疾病表现为面部红斑丘疹、毛细血管扩张,自觉瘙痒、灼热、干燥面部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引起停用糖皮质激素制剂,抗炎、抗感染治疗可缓解症状
面部偏瘫萎缩
面部偏瘫萎缩又称进行性单侧面萎缩或Parry-Romberg综合征,是表现为单侧面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骨骼进行性萎缩的疾病,为一种原因不明的少见病。本病多于青年时期发病,性别差异不明显,皮损多局限于一侧额、下颌、颊部等部位。
面部脓皮病
概述面部脓皮病是一种以穿凿性、化脓性结节为特征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20~30岁青年女性。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
概述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是指由于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形成红色或紫红色斑块、点状、纵横交错的损害。无明显自觉症状。
面部斑点
指颜面部的色斑和色素小点的统称。脸上色素问题大多数起源于色素障碍性疾病,其中一种是色素沉着过渡引起的。如:黄褐斑、雀斑、?斑、黑变病、色素痣、太田痣、纹身等。
弥漫性掌跖角化病
概述弥漫性掌跖角化病是一组以弥漫性掌、跖增厚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无明显性别差异。
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
概述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又称Fabry病,属X连锁隐形遗传性疾病,系溶酶体酶α-右旋半乳糖苷酶A缺陷所致。除皮肤损害外,尚可累及眼、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
弥漫性筋膜炎
弥漫性筋膜炎(EF)是一种少见的主要以筋膜发生弥漫性肿胀和硬化为特征的疾病。1974年 由Shulman首先报道2例,被称为“伴高γ-球蛋白血症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弥漫性筋膜炎”,1975年Rodnan根据7例患者病理所见,强调筋膜多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命名为“嗜酸性筋膜炎”。以后陆续的报道发现患者并不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增高或组织中浸润以及高γ-球蛋白血症,因而有学者认为应称之为“硬化性筋膜炎”更能反映该病的病变特征。也有学者对该病是否为一独立疾病表示异议,认为该病为硬皮病的皮下型或异型,有些患者在病程中可以转化为系统性硬皮病。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