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是一组嗜酸性粒细胞持续高度增生,并伴有多种器官损害疾病的统称,特征是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多数患者发病原因不清,称为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有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则由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如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或寄生虫感染等引起。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可引起心血管系统受累。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HNDC)是糖尿病一种较少见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多见于老年无糖尿病史或2型糖尿病轻症患者,但也可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患者原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在诱因作用下血糖急骤上升,促进糖代谢紊乱加重,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发生低血容量高渗性脱水,常常出现神经系统异常(包括25%~50%的患者出现昏迷)。
高渗性非酮性糖尿病昏迷
高渗性非酮性糖尿病昏迷(hyperosmolar nonketotic diabetic coma HNDC).简称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是由于应激情况性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而胰岛素反调节激素增加及肝糖释放导致严重高血糖,因高血糖引起血浆高渗性脱水和进行性意识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见于中、老年病人,有或未知有糖尿病史者,病死率较高。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本病为糖尿病的常见急症,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可有口渴、多尿、多饮、乏力、皮肤弹性减退、嗜睡、昏迷等症状胰岛素水平绝对或相对不足为本病的基本病因应遵医嘱尽快补液,降低高渗透压,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高尿酸血症肾病
高尿酸血症肾病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伴有尿酸(或尿酸盐)沉积于肾,引起肾结石、梗阻、间质性肾炎、急性或慢性肾衰竭为表现的肾脏疾病。
高尿酸血症
嘌呤代谢异常导致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大多数无症状,血尿酸过高会引起痛风发作、尿酸肾病和尿酸肾结石症是尿酸盐生成过量或肾脏尿酸排泄减少,或两者共同存在而引起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
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HIES)即Job综合征,又称姚皮炎综合征、慢性肉芽肿病变异型、Buckley综合征等。该病征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的少见疾病。主要特征有:①慢性湿疹性皮炎;②反复严重感染;③血清IgE明显增高。
高泌乳素血症
高泌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又称高泌催乳素血症,是一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血清泌乳素升高及其相关临床表现为主的、下丘脑-垂体轴生殖内分泌紊乱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可累及生殖、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一类疾患的统称。目前,一般以血清泌乳素水平高于1.14nmol/L(25μg/L)为标准,因检测方法不一,各单位的正常值参考范围略有差异。患者在临床上常可表现为闭经、泌乳、月经频发、月经稀少、不孕、性功能减退、头痛、肥胖等症状,患者可因此就诊于妇产科、生殖医学科、男科、乳腺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高泌乳素血症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及放疗为辅,根据个体化原则进行选择治疗。流行病学目前报道的人群发病率差异较大,最常见于生育年龄女性。一般而言,约占育龄妇女的0.4%,月经异常妇女的5%,生殖功能异常妇女的17%。泌乳素分泌的生理调控,泌乳素是脑垂体前叶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乳房发育成熟、泌乳、黄体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调节免疫功能和促进骨代谢等。垂体泌乳素细胞分泌泌乳素,分泌受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主要受下丘脑传入的抑制与刺激信号之间的平衡和外周血激素的调控。下丘脑泌乳素抑制因子包括多巴胺、泌乳素、γ-氨基丁酸;泌乳素释放因子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血管活性肠肽、血管紧张素Ⅱ等,脑内神经介质(儿茶酚胺与5-羟色胺类物质)也可促进泌乳素的释放。外周激素包括糖皮质激素抑制泌乳素基因转录,维生素D抑制泌乳素mRNA积聚与释放,雌、孕激素诱导泌乳素合成与释放。高泌乳素血症是什么病高泌乳素血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机体泌乳素异常升高的疾病。导致本病的原因有生理性因素,如哺乳、性交、妊娠、应激状态等;疾病因素,如垂体泌乳素瘤、空泡蝶鞍、下丘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肝硬化等;药物影响,如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药,阿米替林等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多种药物。部分患者的病因无法明确,称为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对于青春期的患者来说,高泌乳素血症女性可表现为月经来潮推迟或无月经来潮;男性睾丸体积小于3cm。青春期后的患者,女性可表现为月经稀少、不育、阴毛脱落等;男性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等表现。高泌乳素血症的治疗方法选择与患者的病因密切相关,故患者需要及时就诊,明确病因后遵医嘱行相应治疗。对于多数患者可以服用药物治疗,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等;激素类药物,如雌二醇、十一酸睾酮等。对垂体肿瘤的患者,可以选择手术切除垂体。对于肾脏、肺等疾病导致高泌乳素血症的患者,可以选择放疗等方法治疗。此外,上述药物的使用均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高镁血症
血清镁浓度超过正常值时即为高镁血症,指血中Mg2+>1.25 mmoL/L以上,除少数医源性因素导致进入体内镁过多外,大多是因肾脏功能障碍引起排泄减少所致,如同低镁血症一样,血清镁浓度也并非是镁增多的可靠指标,因为血清中镁25%与蛋白质结合,这部分镁并不发挥生理效应;镁离子主要在细胞内,因此当机体镁的含量增加时,血清镁可在正常范围内。但一般情况下,高镁血症和机体镁增多的程度一致。如同肾脏对钠离子、钾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的调节有一定延迟作用一样,肾脏对镁的调节也并非迅速发挥明显的作用,因此大量静脉应用镁制剂,若不注意监测,也可发生严重高镁血症,若合并肾功能障碍,肾的调节作用严重削弱,则容易发生高镁血症。
高颅压性脑积水
高颅压性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循环通路上的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阻塞,引起脑室内平均压力或搏动压力增高产生脑室扩大,以致不能代偿,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高颅压
高颅压(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又称高颅压综合征,是神经科常见的综合征,指颅腔内的压力即脑内压力增高,一般颅内压力常用腰椎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压力来表示。临床上以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为其主要特征。正常颅内压是正常人在水平卧位时经腰椎穿刺所测得的压力,正常成人为80~180mmH2O,儿童为50~100mmH2O。如果压力超过200mmH2O,一般认为是颅内压增高。积极防治原发病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
高磷血症
高磷血症是指血磷酸盐含量增加,超过正常水平的一种病理状态,是磷代谢紊乱的一种,为磷酸盐摄入增多、排出减少,或再分配方面的紊乱。早期通常并无特异临床症状,临床较少见。
高钾血症
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离子(K+)浓度高于5.5mmol/L常见症状有肌肉软弱无力、心悸等,严重者可发生心脏停搏常见原因有摄入体内的钾过多、肾排钾减少、细胞内钾进入血液等根据血钾浓度选择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透析治疗等
高甘油三酯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是血浆甘油三酯含量增高,总胆固醇含量正常的脂质代谢异常多无明显不适,在体检或有并发症时发现与遗传、疾病、生活方式等有关饮食、运动、药物都对本病治疗有作用
高钙血症肾病
概述高钙血症肾病是指高钙血症(血清钙>2.8mmol/L)引起的肾器质性损伤和功能改变。主要表现为小管间质病变。肾浓缩功能障碍是高钙血症肾病最显著和出现最早的功能异常。
高钙性肾病
高钙性肾病是指高钙血症(>2.75mmol/l)及/或高钙尿症(尿钙过多)引起的肾小管间质病变,严重者可出席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临床表现主要为以肾小管功能障碍、肾功能衰竭(急性或慢性)以及泌尿系结石等三大征候群。部分高钙性肾病患者可同时发生全身多系统软组织钙化。肾脏自身病变引起的局部钙化、海绵肾等不包括在此范围内。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传导比例超过2:1的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3:1、4:1、5:1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往往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先兆,其严重性和临床意义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相似。
高动力性循环
高动力性循环亦称为高动力性循环状态,它是指成人静息状态时,心脏指数超过4L/(min•m2)[正常2.2~3.9L/(min•m2)],心排血量增加是由于心率增快或心搏量增加(或两者同时存在)产生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本症各年龄均可发病,年龄分布7~80岁,80%在20~4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为3:1~6:1。
高碘性甲状腺肿
概述甲状腺肿是指甲状腺上皮细胞的非炎症性非肿瘤性增生肿大。高碘性甲状腺肿是由于机体长期摄入远超机体需要的碘,占用过氧化物酶的功能基团,由于Wolff-Chaikoff效应,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减少,导致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甲状腺代偿性增大,多为弥漫性轻中度肿大。
高胆红素血症
胆红素(Bilirubin)是血液中红细胞的血红素代谢后的废弃物。主要由血红蛋白转化而来,一克血红蛋白能生成34mg胆红素。当红细胞衰老(红细胞生命周期120天)时,会经过脾脏加以破坏处理而产生胆红素,胆红素会经过肝脏作用并由胆管被排至十二指肠中,最后大部分随着粪便而排出体外。正常人每日生成胆红素250~350mg,其中80%~85%来自血液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其余15%~20%来自骨髓和肝脏,称为旁路胆红素。胆红素对身体而言是废弃物,血清中胆红素过高时,透露出肝脏病变或胆管阻塞等异常讯息,血清胆红素数值的高低代表着异常的严重程度。一般而言,直接胆红素(Bilirubin Direct)在0.5mg/dl以下、总胆红素(Bilirubin Total)在1.3mg/dl以下属正常范围。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亦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其中一分钟胆红素低于3.4μmol/L。当胆红素超过正常值时即为胆红素高(高胆红素血症)。当总胆红素在34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如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出黄疸,则称为隐性黄疸,黄疸最常见于肝胆疾病,但其他系统疾病也可出现。什么是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素血症是以胆红素升高为特点的一种常见疾病,多见于肝胆疾病患者。胆红素是血液中红细胞的血红素代谢后的产物,主要由血红蛋白转化而来,一克血红蛋白能生成34mg胆红素,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7.1umol/L,当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值是即为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通常是由于肝内或肝外阻塞性黄疸、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疾病引起肝细胞受损,导致胆红素不能正常转化为胆汁,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常表现为血清胆红素增高、脾肿大、皮肤和巩膜变黄等症状。其检查方式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其中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胆固醇脂减低或者是肝功能异常等。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现象以及CT检查等,可判断肝胆、胰腺是否发生病变,进而明确引起高胆红素素血症的病因。若确诊为高胆红素血症的患者,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医学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超声现象等,明确病因后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