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季节过敏性鼻炎
季节过敏性鼻炎是季节性发生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鼻塞、鼻痒,可伴有眼痒、流泪与接触过敏原、遗传因素有关应避免接触过敏原,进行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并结合健康教育
己糖激酶缺乏症
概述己糖激酶缺乏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中重度溶血,有半数病例伴有其他先天缺陷,如多发性畸形、隐型糖尿病、范科尼综合征等。约有25%的患者有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血症,有时甚至非常严重,大部分患者10岁前就出现轻度贫血或反复黄疸,病情严重的患儿多有脾大并须进行输血治疗。
脊椎结核
概述脊椎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为常见,其他部位的结核杆菌经血液循环障碍累及脊柱引起椎体结核病变。发病部位以下胸椎和上腰椎节段最为多见,颈椎最少,病变常累计2个以上椎体,亦可间隔分段发病。
脊柱结核
指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脊柱引起的结核病变早期无明显症状,活动期出现低热盗汗,脊柱局部疼痛,脊柱畸形、活动受限由牛型结核杆菌侵入人体,经血液传播到达脊柱常规采用规律抗结核治疗,严重者需进行手术治疗
脊髓蛛网膜炎
脊髓蛛网膜炎也称粘连性脊蛛网膜炎,是蛛网膜的一种慢性炎症过程,在某种病因的作用下,使蛛网膜逐渐增厚,引起脊髓和神经根的损害,或形成囊肿阻塞髓腔,或影响脊髓血液循环最后导致功能障碍。发病年龄在30~6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病变以胸腰段多见。
脊髓炎
由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脊髓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病变脊髓节段对应的肢体感觉、运动和大小便功能障碍主要由感染或变态反应所致治疗以药物治疗、康复治疗为主
脊髓延髓肌萎缩症
脊髓延髓肌萎缩症(SBMA),别称为X-连锁脊髓延髓肌萎缩症,又称Kennedy病(肯尼迪氏症),是一种迟发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下运动神经元、感觉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本病主要影响男性,女性突变携带者临床症状较轻,多见于30~60岁。本病在中国尚缺乏流行病数据,美国、芬兰西部和意大利的发病率分别为1/40000名男性/年、13/85000名男性/年和3.3/10000名男性/年。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通常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四肢末端感觉异常、双下肢无力、发硬、行走不稳、踩棉花感等主要与体内维生素B12含量不足有关补充维生素B12,治疗原发病
脊髓压迫症
脊髓压迫症是一组具有占位效应的椎管内病变。脊髓受压后的变化与受压迫的部位、外界压迫的性质及发生速度有关。随着病因的发展和扩大,脊髓、脊神经根及其供应血管受压并日趋严重,一旦超过代偿能力,最终会造成脊髓水肿、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出现脊髓半切或横贯性损害及椎管阻塞,引起受压平面以下的肢体运动、感觉、反射、括约肌功能以及皮肤营养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劳动能力。
脊髓血管病
脊髓的血液供应来源于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和根动脉。脊髓前动脉起源于椎动脉,供应脊髓前三分之二的区域。脊髓后动脉起源于椎动脉,供应脊髓后三分之一的区域。脊髓后动脉的分支间吻合较多,较少发生供血障碍。脊髓体积较小,侧支循环丰富,且脊髓对于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强于脑组织,故脊髓血管病的发病率远低于脑血管病,但因脊髓内部结构紧密,较小的血管损害就可以出现明显的症状。脊髓血管病的确切发病率仍不清楚,占急性卒中的1.0%~1.2%。脊髓血管病是什么脊髓血管病是指脊髓处的血管发生了病变,分为缺血性及出血性即血管畸形三大类,由于脊髓的结构紧密,体积小而无缓冲余地,即使是较小的病损,也可造成严重症状。缺血性脊髓血管病包括脊髓短暂性缺血发作、脊髓梗死。可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或卒中样表现。治疗需要进行病因治疗如低血压者应纠正血压、改善循环,应用血管扩张药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疼痛时给予镇静止痛药。出血性脊髓血管病包括硬脊膜外出血、硬脊膜下出血、髓内出血和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的症状,如截瘫即感觉障碍。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应紧急手术以清除血肿,解除对脊髓的压迫。脊髓血管畸形临床不常见。一般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将畸形血管进行结扎或切除,或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出现上述症状时,需要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如腰椎穿刺、CT或MRI检查、脊髓造影检查等,明确具体的病因,再接受医生的针对性治疗。
脊髓休克
概述脊髓休克指的是脊髓突然横断失去与高位中枢的联系,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也称为脊休克。
脊髓性肌萎缩症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退行性神经肌肉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近端和躯干肌肉进行性、对称性无力及萎缩与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的缺失或突变有关以多学科管理为主,除使用药物治疗外,同时给予营养管理、呼吸支持、脊柱骨关节管理和康复管理
脊髓性肌肉萎缩
脊髓性肌肉萎缩(SMA)系指一类由于以脊髓前角细胞为主的变性导致肌无力和肌萎缩的疾病。半数在出生1个月内起病,男女发病相等。SMA-Ⅱ型发病较SMA-Ⅰ型稍迟,通常于1岁内起病,极少于1~2岁间起病。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其共同特征是中年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共济失调。临床表现除小脑性共济失调外,可伴有眼球运动障碍、慢眼运动、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和痴呆等。
脊髓缺血
脊髓缺血是指脊髓由于血液供应缺乏,从而损伤脊髓内神经元,造成不可逆的脊髓功能损害。由于对脊髓血管解剖和血流测定方法技术的改进使临床上对脊髓缺血的认识有了进展。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无力与间歇性跛行。
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
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多见于下颈段,其次为胸段。其症状主要是由于脊髓前中央动脉的血供完全或部分受阻而产生的脊髓损害症状。发病以颈膨大处为多见。
脊髓前角病变
概述脊髓前角病变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脊髓前角的神经细胞受损,产生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通常不伴有感觉障碍。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脊髓前动脉综合症又称Beck综合征、Davison综合征、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等。本病征临床特点为脊髓前动脉分布区域受累,引起肢体瘫痪、痛觉、温觉障碍、直肠膀胱括约肌障碍。
脊髓脓肿
脊髓脓肿为化脓菌侵入脊髓内引起脊髓化脓性炎症形成的脓肿。本病很少见,一般为皮肤、心、肺、腹腔脏器等的细菌性炎症蔓延或经血行播散到达脊髓,在脊髓内中心部位形成充血、肿胀和变性,并沿脊髓纵轴发展,最终形成脓肿。病变可累及数个脊髓节段,炎症偶可累及脊髓全长,造成急性脊髓损害。本病术前诊断有一定困难。
脊髓内出血
脊髓内出血系指脊髓组织实质内出血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本病比较少见,发病原因有外伤性或自发性两种,以外伤所致者多见。患者均骤然出现剧烈背痛,截瘫、病变水平以下感觉缺失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