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
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是1892年Pfeiter从一名流感患者鼻咽部分泌物中分离所得。流感杆菌脑膜炎绝大部分是由b型流感杆菌所致。流感杆菌一般存在于人类的上呼吸道,根据荚膜多糖抗原成分的不同,用型特异性免疫血清作荚膜肿胀试验将该菌分成六个血清型,即a,b,c,d,e和f型。其中b型菌对人类(婴幼儿)致病性最强。流感杆菌仅侵犯人类发病年龄以3个月至3岁婴儿为主,因为2个月以内的婴儿体内有来自母体的杀菌抗体故很少患病,其后随着年龄增长,来自母体的特异性杀菌抗体下降,而自身尚未能产生足量抗体,故易患此病。5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很少发病。如5岁以后发病者应注意检查有无解剖和免疫缺陷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秋冬季节最多一家中同时有两个患儿者也屡有报告。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流感嗜血杆菌简称流感杆菌,是寄居于人类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属嗜血杆菌属,本属细菌因人工培养时必须加新鲜血液或血液成分方能生长,故名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是嗜血杆菌属中最常见的对人有致病性的细菌,可引起原发性化脓性感染和呼吸道继发感染。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是由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肺部炎症。本病有两个高发年龄组,即6个月~5岁的婴幼儿组和有基础疾病的成人组。秋冬季为发病高峰季节,常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某些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可促进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的发生,尤其在流行性感冒流行之际,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的发病率增加且病情严重。
流感病毒感染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在全球范围内呈年度内和年度间周期流行。可引起流感等急性呼吸道疾病,具有抗原性多变、季节性流行等特点,对人类和动物影响深远,被公认为一种独特的重要的病原体。
流感病毒肺炎
流感病毒肺炎是由流感病毒侵犯下呼吸道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可由病毒本身直接侵犯引起,或由继发细菌感染而发生。流感病毒肺炎容易发生于有基础肺部及心脏疾病患者、孕妇、婴幼儿、老年人或免疫缺陷者,早期表现流感症状,病情进展迅速者病死率较高。
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概述硫化血红蛋白血症是指血液中出现硫化血红蛋白的疾病。硫化血红蛋白一旦生成,不能再恢复为血红蛋白,由于硫化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临床上发生发绀、头晕、头痛、气急等缺氧症状,一般无呼吸功能障碍。一些能产生高铁血红蛋白的药物亦可产生硫化血红蛋白如:磺胺药、非那西丁、硝酸甘油等药物和接触亚硝酸钠、硝酸钾等有毒物质均可引发本病。
零号病人
“零号病人”指的是第一个得传染病,并开始散播病毒的患者。在流行病调查中,也可叫“初始病例”或“标识病例”,正是他造成了大规模的传染病暴发。
淋菌性直肠炎
淋菌性直肠炎为直肠柱状黏膜淋菌性疾病,是直肠炎的一种,多见于男性同性恋者。临床表现为肛门瘙痒、疼痛或坠胀感,排便时加重,有脓性分泌物排出。查体见直肠黏膜肿胀、糜烂、渗血。淋菌性直肠炎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应积极治疗。
淋病后综合征
概述淋病后综合征是指淋病患者经有效治疗后,虽然尿道拭子镜检及培养淋菌均为阴性,但患者仍感到尿道或下腹部不适。淋病后综合征绝大多数发生在男性。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是由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临床表现不一,可以是隐性感染,或流感样,以起病急、发热,头痛,肌痛为主要表现。典型表现为淋巴细胞性脑膜炎综合征,严重者可出现脑膜脑炎,本病一般为自限性,预后良好。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概述淋巴细胞性垂体炎指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以垂体淋巴细胞浸润、垂体组织破坏继而发生垂体功能异常为特征的炎症性疾病。是截至目前人类最晚发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CM)系LCM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临床经过可有流行性感冒样症状至脑膜炎、脑炎等程度不等的表现。病程具自限性,预后良好。本病实为动物性的传染病,LCM病毒的天然宿主为褐家鼠。
淋巴细胞减少症
概述淋巴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量持续小于正常值的疾病。成人淋巴细胞总数﹤1.0×109/L(也有认为﹤1.5×109/L),儿童(2岁以下)﹤3.0×109/L时称之为淋巴细胞减少症。当淋巴细胞总数﹤0.5×109/L(或0.7)时为严重淋巴细胞减少症。淋巴细胞减少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胸腺依赖的迟发型超敏反应也可减弱,患者易继发病毒或原虫感染。
淋巴细胞白血病
因淋巴祖细胞或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形成的恶性血液系统肿瘤主要症状有贫血、发热、出血、骨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病因不明,可能与基因突变、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治疗以化疗、靶向治疗为主,此外还有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淋巴丝虫病
由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和帝汶丝虫寄生于淋巴系统导致的疾病可有发热、象皮肿、腹股沟及会阴处肿胀、疼痛等症状由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和帝汶丝虫感染引起治疗包括病原治疗、对症治疗等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是一组起源于不成熟前体T/B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T-LBL主要表现为前纵膈肿块,B-LBL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LBL病因尚未明确主要使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化疗方案,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
淋巴瘤早期
起源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免疫系统恶性肿瘤早期主要有无痛性肿块伴发热、夜间出汗、消瘦等症状病因未明,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低下、遗传和环境因素都起一定作用以药物治疗为主,联合放疗、干细胞移植等
淋巴瘤样肉芽肿
淋巴瘤样肉芽肿是血管炎和肉芽肿反应的一种少见类型。本病的特征是各种组织均发生血管营养性、血管破坏性病变和肉芽肿反应,并伴以广泛的非典型性淋巴增殖性浸润,主要累及肺脏,也可累及肺外其他组织。淋巴瘤样肉芽肿是什么病淋巴瘤样肉芽肿是一种发生在淋巴结外,以血管为中心,伴血管损伤的淋巴增生性疾病。依据病损中一种特殊细胞的数量和组织坏死程度,本病可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分级越高,预后越差。Ⅰ级病变含有少数或者无EB病毒阳性细胞,通常缺乏坏死,可认为是良性病变;Ⅱ级病变有散在EB病毒阳性细胞,存在灶状坏死组织,不广泛存在,认为是交界性病变;Ⅲ级病变存在大量EB病毒阳性细胞,存在大量坏死组织,为肿瘤性疾病分类。淋巴瘤样肉芽肿的表现缺乏特异性,多表现为全身症状、肺部症状、神经系统损害、皮肤损伤。部分患者可有肝大、肝功能衰竭。可并发呼吸困难,因大咯血而死亡,也可发生肺叶支气管部分阻塞、失语、轻偏瘫、失明等并发症。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患该疾病,建议立即去医院进行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又称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由于新的组织学和免疫学研究的进展,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这一名词已不再使用。恶性淋巴瘤早期病变局限于淋巴组织,到晚期淋巴瘤细胞广泛播散至骨髓,出现在外周血中,同时伴有正常血细胞的减少,此时出现的白血病称为淋巴瘤细胞白血病,又称为淋巴瘤白血病期。
淋巴瘤肾损害
淋巴瘤肾损害是指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恶性肿瘤累及肾脏,引起肾脏损害表现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大、贫血和恶病质。男性多于女性,20~40岁多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