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铝骨病
铝常存在于食物、化妆品和药物制剂中,人体每天由食物摄取的铝约为2.5毫克,通过胃肠道少量吸收,全部经由肾脏排泄出体外。由于相关疾病及原因,导致铝摄入过量或代谢异常,造成铝在人体骨骼中大量沉积,引发铝骨病,临床表现为广泛的骨及关节疼痛。
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是胚胎时期发育异常,颅咽管残存的上皮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后期常见症状为发育迟缓、尿崩症、视力视野障碍等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发多起源于颅咽管的胚胎残余鳞状上皮手术是颅咽管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颅前窝骨折
发生在颅底前部的骨折常见表现有头痛、呕吐、鼻腔流血或流液、“熊猫眼”、视力下降、嗅觉减退等多由暴力、外伤引起大多数患者以保守治疗,预防颅内感染为主,少数需要手术治疗
颅内蛛网膜囊肿
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al cyst)是颅内蛛网膜形成的、内含脑脊液的、非肿瘤性、囊性病变。蛛网膜囊肿约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1%~3%,多为先天性,男:女为4:1,男性中左颞:右颞为2:1。囊壁为一层纤维结缔组织,壁内附一层扁平蛛网膜细胞;囊液成分多同脑脊液,蛋白增高者可呈淡黄色;囊肿可呈多房性。因囊肿发生部位不同而形态各异,可伴有局部脑组织的受压萎缩,局部骨瓣(颞、枕骨鳞部)受压变薄并向外膨隆,还可伴有先天性颞叶发育不全。囊肿的部位以外侧裂和颞前部多见,其次为枕大池、大脑凸面,再次为四叠体池、鞍区、脑室内、脑桥小脑角和大脑纵裂。
颅内肿瘤性出血
颅内肿瘤性出血(hemorrhage of intracranial tumor)又称脑肿瘤卒中或脑瘤卒中,是指颅内肿瘤生长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作用,发生肿瘤出血并扩展至周围脑组织、蛛网膜下腔或硬膜下者,表现为脑内血肿和/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和体征者。
颅内肿瘤伴发精神障碍
颅内肿瘤并发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intracranial tumor)是指颅内肿瘤侵犯脑实质压迫邻近的脑组织或脑血管,造成脑实质破坏或颅内压增高伴发的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不同程度的精神活动失调。在临床上部分颅内肿瘤的患者因精神障碍而被误诊为精神病,因此应注意神经系统查体和影像学检查,提高警惕以减少误诊。
颅内肿瘤
颅腔内生长的异常组织团块,可起源于脑、脑膜、颅骨或转移而形成,是多种肿瘤的总称发病原因尚不很明确,可能与遗传、电离辐射、病毒等原因有关表现与肿瘤的大小、位置有关,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感觉减退、失语、意识障碍等多数以手术治疗为主,可辅以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
颅内脂肪瘤
颅内脂肪瘤,是中枢神经组织胚胎发育异常所致的脂肪组织肿瘤,很少引起临床症状,是临床上很少见的一种颅内肿瘤。绝大多数病灶位于脑中线附近,其中最常见的部位是胼胝体区,约占50%,小部分位于三脑室下部、脑干、小脑、基底节、四叠体区、侧脑室、外侧裂和桥小脑角区。颅内脂肪瘤常伴发神经管发育不全的其他畸形,以胼胝体发育异常最多见,48%~50%的胼胝体脂肪瘤伴有胼胝体发育不全或缺如。其他常见的畸形有透明隔缺失、脊柱裂、脊膜膨出、颅骨发育不全(额、顶骨缺损)、小脑蚓部发育不全等。少见的畸形有漏斗胸、硬腭高弓、心隔缺失、唇裂、皮下脂肪瘤或纤维瘤等。
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占位性病变(intracranial spaceoccupying lesion)是在颅腔内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一组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即成人颅压>200mmH2O)和局灶性神经损害为特征,其中以颅内肿瘤、颅内血肿和脑脓肿等为常见。
颅内血肿
脑内、脑组织和颅骨之间的形成的血肿头痛、呕吐、肢体活动不灵、嗜睡、昏迷,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有多种病因,以脑外伤、脑血管病多见手术治疗为主,辅以药物及康复治疗
颅内先天性肿瘤
先天性肿瘤可分颅咽管瘤、上皮样瘤和生殖细胞瘤,其中颅咽管瘤是最常见的先天性颅内肿瘤。依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及组织学特征,曾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鞍上囊肿、上皮瘤、上皮囊肿等。上皮样瘤和皮样瘤(皮样囊肿)起源于残余在颅内的胚胎上皮母细胞瘤。上皮样瘤只含外胚层成分,皮样瘤含外胚层及中胚层两个胚层成分,畸胎瘤则含三个胚层成分。皮样瘤及畸胎瘤很少见。生殖细胞瘤亦称非典型畸胎瘤,过去通称为松果体瘤。肿瘤发生自胚胎细胞,而非松果体实质细胞。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intracranial germ cell tumors)是发生于颅内、起源于生殖细胞的各种肿瘤的统称,可分为生殖细胞瘤(germ cell tumors,GCTs)和非生殖细胞瘤的生殖细胞肿瘤(non-germinomatous germ cell tumors,NG-GCTs)两大类。颅内生殖细胞肿瘤中以生殖细胞瘤相对常见,后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绝大部分发生于中线附近的松果体区和鞍上区(鞍上生殖细胞瘤、鞍区生殖细胞瘤、下丘脑-垂体后叶生殖细胞瘤、垂体后叶生殖细胞瘤),少数可发生于侧脑室、第三脑室、大脑半球或脑干等部位。
颅内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肿瘤(GCT)WHO病理分类将颅内GCT分为6个亚型:生殖细胞瘤、畸胎瘤、内胚窦瘤(又名卵黄囊瘤)、绒毛膜上皮癌(简称绒癌)、胚胎癌、混合性生殖细胞瘤。除生殖细胞瘤(GE)以外的肿瘤总称为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NGGCT),其中除良性畸胎瘤外,其他GCT均为恶性肿瘤,均可经脑脊液(CSF)播散或全身转移,但GE的生存率较NGGCT要高。GCT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以10~25岁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24:1;国外资料统计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的0.2%~1.7%,国内报道为1.15%。颅内GE约占GCT的50%~70%。GCT常发生于松果体区、鞍上区或底节区、少数可发生在三脑室、脑干、胼胝体等中线部位。
颅内静脉窦闭塞性颅高压
颅内静脉窦闭塞性颅高压(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due to intracranial venous sinus occlusion)是指因颅内静脉窦和(或)引流静脉闭塞引起的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颅内脊索瘤
脊索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原发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残余的脊索组织,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其范围可以从1岁半到80多岁,但主要好发于40~60岁左右。脊索瘤占原发恶性骨肿瘤1%~4%,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年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即:每年每百万人口中有1人发病。其生长缓慢,在出现症状前,往往已患病5年以上。脊索瘤主要发生在中轴骨,也就是颅底骨和脊椎骨,其中50%在骶尾部,35%位于蝶枕部,其他依次为颈、胸、腰椎部,共占14%。颅底脊索瘤少见,仅占颅内肿瘤的0.1%~0.2%,可以发生在颅底斜坡、鞍区,呈缓慢的侵袭性生长。
颅内畸胎瘤
颅内畸胎瘤是颅内生殖细胞瘤中的一种亚型,是由一个以上胚叶多种组织构成的一种先天性肿瘤,比较少见。Tada(1997)报告日本全年龄组2284例脑肿瘤中颅内生殖细胞瘤112例,其中畸胎瘤占13.4%。我国天坛医院统计1996~2002年共收治颅内生殖细胞瘤154例,其中畸胎瘤占29.2%。颅内畸胎瘤由2种或3种胚层分化构成,按现代的分类,WHO(1993,2000)将其分为3个亚型:①成熟性;②未成熟性;③恶性畸胎瘤。除恶性畸胎瘤外,多数生长缓慢,其病程与发生部位有关,位于松果体区或第三、四脑室者,易致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引起脑积水而发病,病程较短,多在半年左右。其他部位者,病程较长。
颅内黑色素瘤
颅内黑色素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颅内恶性肿瘤。临床病程进展迅速,恶性程度较高。颅内黑色素瘤的血运丰富,易侵犯血管引起瘤内出血和广泛血行播散转移。体表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大约是1.8/10万,其中约半数可向颅内转移,成为继发性颅内黑色素瘤。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一般较年幼,以青壮年以下为主,而继发性颅内黑色素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数文献报告男性多于女性。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一种颅内的静脉性、低血流的血管畸形,可引起脑神经功能障碍可无症状或表现为癫痫、头痛、肢体无力、麻木等与细胞或基因突变有关,部分有遗传性以手术治疗为主,无症状者需根据病变部位和潜在风险决定治疗与否
颅内多发蛛网膜囊肿
颅内蛛网膜形成≥2个内含脑脊液的囊肿患者可出现头痛、呕吐、癫痫发作、偏瘫,婴幼儿可出现头颅增大、局部颅骨隆起主要与蛛网膜下腔发育异常、产伤、颅内出血、感染或开颅手术损伤有关绝大多数不需要处理,少部分可行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局部管壁病变,造成动脉壁囊性膨出病因复杂,包括先天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等主要通过药物、手术、介入等方法治疗未破裂前有治愈的可能,一旦破裂,预后较差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