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肝外胆管结石
是胆石症的一种,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症状可有腹痛、寒战、高热、黄疸(皮肤巩膜发黄)等病因为胆管内结石或胆囊内形成结石排到胆管导致治疗方法多为手术治疗和内镜治疗
肝破裂
肝破裂是腹部创伤中的常见病,右肝破裂较左肝为多。肝位于右侧膈下和季肋深面,容易受到外来暴力或锐器刺伤而引起破裂出血。在肝脏因病变而肿大时,受外力作用时更易受伤。肝损伤后常有严重的出血性休克,并因胆汁漏入腹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和继发感染。
肝脓肿
肝脓肿是指肝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脓性物聚积主要症状为发热、右上腹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原因有细菌感染、阿米巴原虫感染等根据情况选择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肝内动静脉瘘
肝内动静脉瘘是指肝动脉与门静脉或肝静脉间的异常通道或血管壁缺损,其本质是肝动脉与肝静脉或门静脉之间形成的异常血管连接通道。包括肝动脉-门静脉瘘和肝动脉-肝静脉瘘,前者的发病率高于后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仅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减轻等。
肝囊腺瘤
肝囊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性肝囊肿,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病因不明。白色人种发病率较高,肝左、右叶发病率相同。一旦确诊为肝囊腺瘤应手术切除。
肝毛细血管瘤
肝毛细血管瘤是肝血管瘤的一种,肝血管瘤按病理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临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多见。
肝巨大再生性结节
肝巨大再生性结节又称肝腺瘤样增生、肝异型增生结节,是指肝内体积明显大于其周围结节的结节状病变。多见于结节性肝硬化,也可见于正常肝。部分肝细胞异形性较明显的肝巨大再生结节已被普遍认为是癌前病变,一旦确诊,必须进行手术切除。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临床诊断极其困难,易与原发性肝癌、腺瘤混淆,甚至有部分患者被当作肝细胞癌而行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主要病理特征为病灶中央有星形瘢痕伴放射状纤维分隔,是一边界清晰、坚硬、无包膜、黄褐色的实质性肿块。多见于青年女性,单发者居多,男女之比为2.3:1,因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及特异血清学检查,临床诊断十分困难。本病无恶变的可能,一般不需治疗,只有当诊断不明确,有症状时需手术切除。
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肝静脉阻塞综合征又称布-加综合征巴德-基亚里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BCS)是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症。主要表现为肝脾大、肝区持续性疼痛、进行性顽固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如果病变位于下腔静脉则同时可以出现躯干侧壁浅静脉及下肢静脉曲张和下肢水肿等。本病首例由Lam-bron于1842年报道,1938年Osier首次报道下腔静脉纤维性阻塞,并将其命名为布-加综合征。
肝静脉闭塞病
肝静脉闭塞病是肝静脉流出道任何部位发生阻塞的肝血管性疾病。本病原因不明,主要表现为肝血窦扩张、肝脾大、腹水及门静脉高压。治疗目的是为了解除梗阻,保持肝脏静脉回流畅通。
肝结石
概述肝结石即肝内结石,是指肝脏内的胆小管有结石,与胆道的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及胆汁滞留有关。在病程间歇期,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腹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
肝结节再生性增生
肝结节再生性增生是一种肝弥漫性小结节性病变,较少见。本病的病因不明,可能与肝实质内微循环障碍有关。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段,男女比例大致相等。患者可死于食管静脉曲张和(或)腹水等并发症,肝脏破裂出血也是常见的死亡原因。
肝畸胎瘤
肝畸胎瘤是极为罕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少有恶变,是由残留于肝内的原始胚胎细胞所发生。多为单发,可生长成巨大肿块。多发生于婴幼儿,生长缓慢,主要症状是上腹部包块及肿瘤引起的恶心、呕吐、便秘等压迫症状。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本病好发于30~50岁的成年人,女性多见。临床表现可随肿瘤大小、发生部位、生长速度及肝组织受损伤程度而不同。
肝梗死
肝梗死(infarction)是肝局部组织因动脉血流阻断而引起的坏死。可累及或超过一个肝叶。由于肝有双重血供,因此梗死发生相对少见。任何引起肝血流阻断又未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而致局部组织缺血的因素均可导致梗死。其可能的原因主要有动脉血栓形成、动脉栓塞、血管受压闭塞、动脉痉挛等。本病较罕见,可因尸检而发现。临床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发热、肝功能受损等。本病较危重,早期诊断及保肝治疗十分重要。
肝动脉血栓形成
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arterythrombosis,HAT)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可高达50%~58%。临床常见病因有供肝动脉异常、血管细小或肝动脉供血不足,肝动脉吻合术不当等。血管内膜分离,吻合口狭窄和成角以及受体或供体动脉粥样硬化,供肝质量不高或急性排异时导致的肝血流阻力增加,劈裂式肝移植及活体肝移植等。
肝动脉瘤
肝动脉瘤是肝动脉及其分支扩张形成的动脉瘤,发病率在内脏动脉瘤中居第二位,多为单发。按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肝外型和肝内型,肝外型累及部位依次为肝总或肝固有动脉、右肝动脉、左肝动脉。发病年龄多在60岁左右,男女比例为2:1。
肝动脉闭塞
肝动脉闭塞(hepatic artery occlusion)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急性或慢性肝动脉狭窄、闭塞,肝血流受阻,导致肝脏不同程度缺血、肝功能受损,甚至肝梗死的一种严重的肝血管疾病。本病罕见,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易误诊。急性肝动脉闭塞死亡率高。
肝胆管结石病
肝胆管结石病也称肝内胆管结石或原发性肝胆管结石,一般特指始发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不包括胆囊排出并上移至肝内胆管的结石。也不包括继发于损伤性胆管狭窄、胆管囊肿等胆道疾病所致的肝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本病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并发胆管梗阻;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肝错构瘤
肝错构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因胚胎发育不良而具有肿瘤特征。该病多发于婴幼儿,多见于4月龄至2岁,通常5岁前发病,男性多见,成人发病极为罕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