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含脂肪组织的肝脏良性肿瘤,包括平滑肌、血管及成熟型脂肪细胞三种组织学成分。临床无明显症状。
肝血管疾病
肝血管疾病是指发生于肝脏内和肝脏周围动静脉的血栓性、闭塞性和炎症性疾病,包括肝动脉、肝静脉及门静脉系统疾病。各种肝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可无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衰竭。
肝小静脉闭塞病
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focclusive disease,VOD)是由于某些原因所致肝小叶中央静脉和小叶下静脉等小静脉内膜炎和纤维化,而导致管腔狭窄、广泛闭塞,甚至引起肝细胞坏死、纤维化的一种血管疾病。它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服用含吡咯烷生物碱的中草药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临床起病急骤,常表现为腹痛、肝大、腹水等。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肝腺瘤
肝腺瘤亦称肝细胞腺瘤(HCA),是较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20世纪60年代后有关肝腺瘤的报道逐渐增多,可能与应用避孕药的增加有关。据报道长期服用避孕药者该病的发病率为(3~4)/10000,而在不服用避孕药及服用避孕药史短于2年的妇女该病的发病率仅为1/1000000。在肝脏良性肿瘤中,肝腺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肝血管瘤。肝腺瘤和血管瘤的区别是什么肝腺瘤和血管瘤的区别主要是病因和影像学表现的不同。1.病因不同:肝腺瘤亦称为肝细胞腺瘤,属于较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血管瘤是人类胚胎时期主要由成血管细胞增生形成,多见于皮肤或软组织内的的先天性良性肿瘤。2.影像学表现不同:二者主要是根据上腹部CT进行鉴别。肝腺瘤的CT影像学表现主要是腺瘤呈现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形态多呈类圆形,边界清楚,无分叶;在增强扫描中,动脉期全瘤明显强化,门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期呈等密度。血管瘤的CT影像学表现主要是低密度或略低密度类圆形阴影,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大部分病灶呈周边强化,门脉期造影剂逐渐向中心扩展,延迟期病灶被部分或全部充填。造影剂"快进慢出"或"慢进慢出"是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发现患有肝腺瘤或血管瘤,患者应及时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而后采取相应治疗方案。
肝细胞腺瘤
肝细胞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肝细胞良性肿瘤。女性多见,发病年龄多为30~50岁。肝细胞腺瘤与肝癌的区别肝细胞腺瘤与肝癌存在良恶性不同、症状不同、发病机制不同等区别。1.良恶性不同:肝细胞腺瘤属于肝内的良性肿瘤,肝癌属于危险性较大的恶性肿瘤。2.症状不同:肝细胞腺瘤患者可能会出现右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而肝癌患者可能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蜘蛛痣、黄疸等症状。3.发病机制:肝细胞腺瘤可能是由于药物影响、体内雄性激素影响、遗传因素等造成,肝癌可能是由于肝炎病毒感染、酒精、亚硝胺类物质、黄曲霉菌毒素等原因造成。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进行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肝细胞癌
发生在肝细胞的恶性肿瘤可出现肝区胀痛、黄疸、腹水、发热、食欲缺乏、进行性消瘦等症状病因尚不明确,肝炎、肝硬化、酗酒及糖尿病等均会增加患肝细胞癌的风险治疗主要有手术、放化疗、免疫治疗、介入治疗等
肝外胆管损伤
创伤所致肝外胆管损伤,是肝门损伤的一部分。由于肝外胆管的部位较深,周围有较多重要的血管和器官,在外力的作用下单纯胆管损伤较少见,多数伴有门静脉、下腔静脉、肝脏、胰腺、胃、十二指肠等的损伤。由于伴发内出血引起的休克或胃肠穿孔引起的腹膜炎,易掩盖胆管损伤的表现。一旦漏诊,会酿成严重的胆汁性腹膜炎,继发腹腔感染,危及生命,即便得到挽救,胆漏和胆道狭窄的处理也十分复杂。
肝外胆管结石
是胆石症的一种,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症状可有腹痛、寒战、高热、黄疸(皮肤巩膜发黄)等病因为胆管内结石或胆囊内形成结石排到胆管导致治疗方法多为手术治疗和内镜治疗
肝破裂
肝破裂是腹部创伤中的常见病,右肝破裂较左肝为多。肝位于右侧膈下和季肋深面,容易受到外来暴力或锐器刺伤而引起破裂出血。在肝脏因病变而肿大时,受外力作用时更易受伤。肝损伤后常有严重的出血性休克,并因胆汁漏入腹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和继发感染。
肝脓肿
肝脓肿是指肝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脓性物聚积主要症状为发热、右上腹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原因有细菌感染、阿米巴原虫感染等根据情况选择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肝内动静脉瘘
肝内动静脉瘘是指肝动脉与门静脉或肝静脉间的异常通道或血管壁缺损,其本质是肝动脉与肝静脉或门静脉之间形成的异常血管连接通道。包括肝动脉-门静脉瘘和肝动脉-肝静脉瘘,前者的发病率高于后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仅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减轻等。
肝内胆管癌
指发生于二级胆管及其以上胆管分支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病情进展可出现乏力、恶心、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可能与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毒性肝炎等相关肝切除术是目前公认的理想治疗方法
肝囊腺瘤
肝囊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性肝囊肿,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病因不明。白色人种发病率较高,肝左、右叶发病率相同。一旦确诊为肝囊腺瘤应手术切除。
肝门部胆管癌
原发于肝门部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肿瘤较小者无明显症状,较大者有右上腹不适,消化不良,黄疸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放化疗为辅
肝毛细血管瘤
肝毛细血管瘤是肝血管瘤的一种,肝血管瘤按病理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临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多见。
肝良性肿瘤
肝肿瘤是指发生在肝脏部位的肿瘤病变。肝脏是肿瘤好发部位之一,良性肿瘤较少见,恶性肿瘤中转移性肿瘤较多。肝原发性肿瘤可发生于肝细胞索、胆管上皮、血管或其他中胚层组织,转移性肿瘤中多数为转移性癌,少数为转移性肉瘤。肝良性肿瘤的分类方法甚多,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将其分为肝细胞性、胆管细胞性、血管性、间叶性以及间叶上皮混合性等。
肝巨大再生性结节
肝巨大再生性结节又称肝腺瘤样增生、肝异型增生结节,是指肝内体积明显大于其周围结节的结节状病变。多见于结节性肝硬化,也可见于正常肝。部分肝细胞异形性较明显的肝巨大再生结节已被普遍认为是癌前病变,一旦确诊,必须进行手术切除。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临床诊断极其困难,易与原发性肝癌、腺瘤混淆,甚至有部分患者被当作肝细胞癌而行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主要病理特征为病灶中央有星形瘢痕伴放射状纤维分隔,是一边界清晰、坚硬、无包膜、黄褐色的实质性肿块。多见于青年女性,单发者居多,男女之比为2.3:1,因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及特异血清学检查,临床诊断十分困难。本病无恶变的可能,一般不需治疗,只有当诊断不明确,有症状时需手术切除。
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肝静脉阻塞综合征又称布-加综合征巴德-基亚里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BCS)是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症。主要表现为肝脾大、肝区持续性疼痛、进行性顽固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如果病变位于下腔静脉则同时可以出现躯干侧壁浅静脉及下肢静脉曲张和下肢水肿等。本病首例由Lam-bron于1842年报道,1938年Osier首次报道下腔静脉纤维性阻塞,并将其命名为布-加综合征。
肝静脉闭塞病
肝静脉闭塞病是肝静脉流出道任何部位发生阻塞的肝血管性疾病。本病原因不明,主要表现为肝血窦扩张、肝脾大、腹水及门静脉高压。治疗目的是为了解除梗阻,保持肝脏静脉回流畅通。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