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恶性小汗腺螺旋腺瘤
本病罕见,常由长期存在的小汗腺螺旋腺瘤恶变所致,恶性程度高,复发率约30%,转移率30%~40%,死亡率20%,可局部淋巴结和肺转移,也可转移到其他内脏。
恶性小汗腺汗孔瘤
恶性小汗腺汗孔瘤又称汗孔癌,发生于长期存在的小汗腺汗孔瘤(50%),但亦可原发。
恶性软骨样汗管瘤
概述恶性软骨样汗管瘤是皮肤附属器恶性肿瘤。极为罕见,临床表现为肉色或红色结节,主要通过手术切除辅以放疗、化疗等进行治疗,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
恶性雀斑样痣
概述恶性雀斑样痣是原位黑素瘤,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发病高峰在70~80岁,其临床表现为黄褐色、黑褐色或黑色斑疹,颜色不均匀,边缘不规则并呈离心性向外扩大,常含有网状的色素沉着,在自行消退区域可见色素减退。
多形性日光疹
多形性日光疹亦称多形性光敏疹,系光变应性反应,为反复发作的慢性多形性光感性皮肤疾患。大多数病例的致病光谱在UVA范围内,但有的病例由UVB或既对UVA又对UVB致病。绝大多数病例光斑贴试验阴性。约15%的患者有光敏家族史。
多形渗出性红斑
多形渗出性红斑又名多形红斑,是一种原因尚未明确的急性非感染性的皮肤病。可能由于皮肤小血管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也可能是因某些器官或系统疾病如红斑狼疮、红细胞增多症、恶性淋巴瘤等引起,月经、妊娠、寒冷等亦可引起本病,是一种原因尚未明确的急性非感染性的皮肤病。可能由于皮肤小血管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也可能是因某些器官或系统疾病如红斑狼疮、红细胞增多症、恶性淋巴瘤等引起,月经、妊娠、寒冷等亦可引起本病。
多形红斑
一种以皮肤、黏膜出现靶形或虹膜状红斑为典型皮损的急性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对称分布的具有“靶形损害”的红斑、斑丘疹病因复杂,包括感染、药物作用及物理因素等以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为主
多汗症
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是局部或全身出汗量异常增加病因与疾病、精神因素等有关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式
多发性脂囊瘤
以含皮脂腺的多个囊肿及囊壁中含皮脂腺为特征的皮肤良性病变表现为多发性、均匀的、淡黄色或肉色的隆起性半球形小囊肿,内含稀薄的油性物质该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可采用药物、激光、液氮冷冻及手术等方式治疗
多发性汗腺脓肿
多发性汗腺脓肿又名假性疖肿、痱疖,是指由葡萄球菌引起的小汗腺导管及腺体化脓性炎症。皮损表现为针头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发展为圆顶、坚实的紫红色半球形结节,化脓变软破溃后排出黄绿色黏稠脓液,一般无脓栓。全身症状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并有发热。好发于婴幼儿及产褥期妇女。
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
概述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好发于青年人躯干部的多发性色素沉着斑。多见于10~30岁青年男女。基本损害为多发性色素沉着斑,如指甲或钱币大小,或卵圆形,灰色或灰棕色,边界不太清楚,大致对称散布于躯干及四肢近端等非暴露部位。
对称性进行性红斑角化病
概述对称性进行性红斑角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角化异常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双侧掌跖的进行性红斑角化,境界明显,病程慢性。常在幼年发病,皮肤损害最初为双侧掌跖部弥漫红斑及角化过度,其上附着片状鳞屑,后逐渐扩展,多不累及躯干。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整体健康不受影响,可选择维生素类药物、外用软膏等治疗,也可试用放疗。
短暂性棘层松解性皮病
概述短暂性棘层松解性皮病又称Grover病,是一组病因不明,以丘疹、丘疱疹、水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病。
杜波组织胞质菌病
杜波组织胞质菌病是指由荚膜组织胞质菌杜波变种引起,原发于皮肤、皮下组织及骨组织的肉芽肿及化脓性损害,严重者可累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危及生命。临床上分二型,以播散型为重。在治疗上应抗真菌感染,同时结合手术。
痘病毒性皮肤病
痘病毒性皮肤病是一类由痘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痘病毒是最大的一种病毒,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见到,可寄生于多种动物,人类痘病毒是其中的一种,可分为四组:第一组为正痘病毒组,包括天花、类天花、牛痘苗及牛痘的病毒:第二组为副牛痘病毒组,包括羊痘及挤奶员结节的病毒:第三组为传染性软疣病毒;第四组为yata痘病毒组。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彻底消灭。
冻疮
寒冷刺激导致末梢部位出现的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肤病多为肢体末端皮肤发凉和/或呈持续均匀的青紫色,发痒、水疱、破溃等身体长期暴露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导致组织缺氧,引起细胞损伤内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中医治疗
动物源性皮肤病
动物源性皮肤病是指由疥虫、隐翅虫、跳蚤、虱子、蜱、螨虫、松毛虫、蜂、蝎等虫类叮咬人体或其分泌物与人体接触而引发的一类皮肤炎症。临床常见的动物源性皮肤病有疥疮、虫咬皮炎、虱疮和阴虱疮。
顶泌汗腺痣
顶泌汗腺痣是以成熟结构顶泌汗腺过度增生为特点的疾病,又称大汗腺痣、大汗腺错构瘤、错构瘤样大汗腺增生。本病属罕见病。
顶泌汗腺腺癌
顶泌汗腺腺癌是来源于顶泌汗腺的恶性肿瘤,多见于顶泌汗腺分泌区,尤其是腋下、乳晕、会阴部;偶见于头皮、眼睑、耳、肛门生殖区域、胸部、口唇、手腕。肿瘤常单发,偶多发,表现为缓慢增大的结节状或囊样斑块,表面呈红色或紫色,偶有破溃,不痛。本病罕见,平均发病年龄60岁。治疗宜早期行外科手术彻底切除。
顶泌汗腺囊腺瘤
顶泌汗腺囊腺瘤又名顶泌汗腺囊瘤、大汗腺潴留性囊肿、顶泌汗腺汗囊瘤,也曾译为大汗腺汗囊瘤或大汗腺囊肿,是顶泌汗腺的良性肿瘤,十分少见。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面部,男女发病率并无差异。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