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沼气中毒
概述沼气中毒是指人们在沼气池内清池的过程中,吸入了残留于沼气池内的混合性气体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中毒,轻则头晕恶心,重则昏迷死亡。沼气中毒无特效解毒药,可按缺氧的处理原则进行对症治疗。
鱼肝中毒
概述在鱼肝中毒中,主要是鲨鱼肝中毒,也见于食用马梭鱼、鳇鱼、魟鱼、鳕鱼等的肝脏中毒。鲨鱼肝含有大量维生素A、D和其他毒素,过量食用可引起维生素A中毒。鲨鱼肝中所含维生素A约为10455IU/g,若一次食用鲨鱼肝50g,即可引起中毒。也有人认为鲨鱼肝、鳕鱼肝含有多种神经毒素及鱼油毒,可损害神经系统。
鱼胆中毒
概述鱼胆中毒系食鱼胆而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导致鱼胆中毒者大多是淡水养殖的鱼类,如青鱼、鲢鱼、鲤鱼、鲩鱼、鲮鱼、鳙鱼等。鱼胆汁中含有一种具有极强毒性的蛋白质分解产物,即胆汁毒素,不易被乙醇和热破坏;鲜胆汁中含有胆酸、水溶性鲤醇硫酸酯钠,后者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影响细胞呼吸链导致细胞呼吸停止;使钙内流,溶酶体膜稳定性降低,造成细胞损伤。鱼胆汁尚有多种过敏物质,如氰氢酸、组胺等。实验研究提示,自身氧化性细胞损害可能是鱼胆中毒导致多脏器损伤发生的机制之一。肾为主要排泄器官,中毒以肾损害为主。临床以消化道症状、肾、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出现血液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
鱼刺卡喉
鱼刺滞留咽喉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咽喉痛、咽喉异物感、血性唾液、吞咽及呼吸困难、呛咳、喉喘鸣等多因匆忙进食鱼,或进食鱼时突然大声说话等导致通过专业器械或手术取出鱼刺
有机氯杀虫剂中毒
有机氯杀虫剂可从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体内,主要由肾脏排泄,粪及乳中也可排出少量。由于其为脂溶性物质,故对富含脂肪的组织具有特殊亲和力,且可蓄积于脂肪组织中。关于有机氯杀虫剂中毒的机理,一般认为系进入血循环中有机氯分子(氯化烃)与基质中氧活性原子作用而发生去氯的链式反应,产生不稳定的含氧化合物,后者缓慢分解,形成新的活化中心,强烈作用于周围组织,引起严重的病理变化。
有害气体中毒
概述有害气体中毒属于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的范畴,常见的有害气体中毒包括氨中毒、硫化氢中毒、氯气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和甲醛中毒。主要的症状是头痛、抽搐和昏迷,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或“闪电式”死亡。
银杏中毒
概述银杏中毒是指过量食用或生食银杏所致。中毒多发生于儿童,年龄越小越容易中毒。
乙酰苯胺类中毒
概述乙酰苯胺类药物常用者有非那西丁及扑热息痛,其他为含有非那西丁的复方阿司匹林片、小儿退热片、扑尔感冒片,安钠咖片、优散痛片、去痛片,撒烈痛片、使痛宁片、安痛定片等,中毒病例大都由于误服大量、频繁或长期应用所致;幼婴内服较大剂量小儿退热片发生中毒反应者较为多见。中毒除有恶心、呕吐、耳鸣、出汗等症状外,主要表现为正铁血红蛋白血症所致发绀等缺氧症状、溶血性贫血、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相继抑制症状。
乙醚中毒
乙醚中毒大多由于麻醉时用量过大、浓度过高或滴入过快引起,偶因误饮而致。部分人对乙醚过敏。孕妇乙醚中毒,可导致胎儿或新生儿中毒。人吸入最小中毒浓度(刺激):200ppm;人经口最小致死剂量:420mg/kg。乙醚对人的麻醉浓度为109.8~196.95g/m3(3.6%~6.5%)。212.1~303g/m3(7%~10%)可引起呼吸抑制;当超过303g/m3时,对人有生命危险。连续吸入6.06g/m3(2000ppm)可引起一些人头晕;吸入9.09~21.21g/m3浓度的乙醚,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
乙胺嘧啶中毒
概述乙胺嘧啶又名息疟定,用于控制疟疾传播,对弓形虫和卡氏肺囊虫也有一定作用。口服易吸收,血浆半衰期4日,服药的有效抑虫浓度至少可以维持2周,是较好的长效病因预防药。毒性较低,使用时较为安全。该药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易发生中毒。服药量达防治量4~5倍时即可发生中毒。儿童一次内服25mg即可出现严重的中毒表现甚至致死。
一氧化碳中毒
因吸入一氧化碳导致人体组织或器官缺氧的一种中毒性疾病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心悸、肢体无力、胸闷、呼吸困难、昏迷等主要通过远离危险环境、监护、氧疗、药物治疗、辅助通气等治疗及时治疗可治愈,重者危及生命。可发生迟发性神经精神损害,或留有后遗症
野生菌中毒
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引起的急性中毒早期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继而出现精神神经异常、肝肾功能损害等由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所含的毒素引起通过清除毒物,使用解毒药物及对症支持等进行治疗
药物中毒
药物中毒是使用药物量超过极量而引起的毒性反应中毒药物不同表现各异,可表现为高热、谵妄、出汗、流泪、惊厥、腹痛、呕吐等通常由于误服,超剂量使用,或者临床不合理用药引起针对中毒药物采取治疗措施,稳定生命体征,必要时洗胃、催吐,使用解毒药物等
药物热
由用药所致的发热称为药物热,它是临床常见的药源性疾病,药物过敏反应是最普遍的机制。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它的特征如下:如果是首次用药,发热可经7~10天左右的致敏期后发生;再次用药发生的药物热因为发生的快,容易联想到与用药有关;药物热一般是持续的高热,常达39℃~40℃。但发热虽高,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应用各种退热措施(如退热药)效果不好;但如停用致敏药物,有时即使不采取抗过敏措施,体温也能自行下降。药物热与发烧的区别药物热和发烧的区别主要在于其病因或诱因不相同,以及引起的症状表现的原因也不相同。药物热多是指使用了某种药物之后,引起的发热,其一般有着明确的诱因,也多见皮疹,另外其通常不会伴有其它伴随症状。发烧的原因包括感染引起的发烧、肿瘤引起的发烧和变态反应引起的发烧等。感染引起发烧多表现为头疼、头晕、咳嗽、尿频尿急尿痛等感染部位的特写症状;肿瘤引起发烧通常持续时间较长,且多表现为低热;变态反应多表现为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等现象。出现发热,应及时就诊,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诊断,查明发热的原因并治疗。
氧中毒
人体吸入过多的氧导致的一系列功能紊乱和脏器受损主要表现为窒息、惊厥、视力减退,重者昏迷,甚至死亡因长时间吸入氧分压过高的气体,引起组织、细胞损害所致去除引起氧中毒的环境,并辅以药物治疗
洋地黄中毒
洋地黄类药物过量引起的中毒表现为心律失常、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失眠、烦躁不安、视觉改变等立即停用洋地黄类及排钾利尿剂,必要时补钾,对症治疗心律失常中毒较轻且无严重心律失常者经治疗预后良好,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眼外伤
任何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因素作用于眼部,造成视觉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损害表现为局部组织肿胀、出血、破损,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常由钝器击打、锐器刺伤、高温烫伤、酸碱腐蚀、爆炸、医源性手术等引起需要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治疗
眼内寄生虫感染
眼内常见的寄生虫有裂头蚴、猪囊尾蚴、结膜吮吸线虫等与免疫力低下、不注意个人或环境卫生等因素有关可能有眼胀、眼痛、异物感、虫蠕动感等症状针对病原体给予对应的抗寄生虫药物,情况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眼底病变
发生在玻璃体、视网膜、葡萄膜、视神经等组织的病变有视物模糊、视野缺损、视物变形、视物遮挡感等表现与遗传、感染、外伤、药物、全身疾病等有关可采取激光、药物、手术等方式治疗,全身疾病引起者需治疗原发病
咽喉烧伤及化学伤
概述咽喉烧伤及化学伤是因吸入高热蒸气、误饮沸水,或头颈烧伤时因吸入火焰或干热空气致黏膜烧伤;误服强酸、强碱、吸入氨、氰、氯、碘、溴、磷等高浓度气雾和化学毒气可直接灼伤咽喉及下呼吸道黏膜并吸收引起全身中毒。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