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心综合征
概述
颈椎退变引起的一种类似冠心病症状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血压升高
主要因颈椎病引起
轻者采取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定义
颈心综合征是一种由颈椎及软组织退行性变引起的类似冠心病症状的疾病。
颈椎位于头部和躯干之间,体积小,但灵活性大,导致颈椎活动频率高、承受负重相对较大,容易引起退变。
其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气促,甚至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但无心脏器质性病变,是颈椎病中较少见的类型。
发病情况
本病与生活方式关系较大,近年来随着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颈心综合征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但仍以中老年人为主。
病因
致病原因
颈心综合征主要因颈椎病导致,以下原因可引起颈椎病。
颈椎退行性变
颈椎及软组织退行性变包括骨刺、骨赘、颈椎椎间盘突出或颈椎失稳等病变。
颈椎退行性改变引发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炎症刺激周围神经及血管,导致了类似于冠心病的症状。
颈椎其他病变
慢性劳损、头颈部外伤、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颈椎先天性畸形等会导致颈椎疾病,部分会引起类似冠心病的症状。
其他原因
咽喉部炎症会导致韧带松弛,引起颈椎病。
诱发因素
颈椎病患者有以下情况可能诱发或者加重颈心综合征,使患者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
不当的生活、工作姿势:长期低头或者伏案工作可诱发或者加重颈心综合征。
不良的睡眠体位:枕头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颈椎间盘负荷增加,加速颈椎退变。
过度锻炼或者外伤:过度活动颈椎或者外伤,可能导致颈部关节囊或者韧带受损,加重颈椎负荷,加速颈椎退变。
劳累:劳累会加速颈椎退行性变,从而增加颈心综合征风险。
体位改变:颈椎病患者如果突然扭头或甩头可诱发颈心综合征。
颈部受凉:颈部受凉可引起肌肉的收缩,加重肌肉痉挛和疼痛,使炎症物质渗出,加剧炎性反应,增加颈心综合征的发病风险。
衣领过紧,转头时也容易发生颈心综合征。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有可能导致颈心综合征的发病风险升高,属于常见的高危因素:
高龄
长期伏案
颈椎畸形
发病机制
颈部交感神经干有上、中、下3个神经节,皆有发往心脏的分支,且与迷走神经的分支共同形成心脏、冠状动脉及主动脉的神经丛。
颈部突然扭转或颈椎骨刺挤压刺激了神经根,可影响心脏神经丛中的交感神经功能,亦可使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进而引起颈性胸痛、颈性心律失常及颈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甚至晕厥。
症状
主要症状
颈心综合征常在颈椎负荷增加时出现,如长时间维持过度仰头或低头的姿势,长时间头颈转向一侧,高枕卧位,脊背受凉、损伤、劳累等。
心绞痛
颈性心绞痛主要表现为突发性、持续性,位置常位于胸骨左侧中上段的后方,也可波及前胸部或者放射至左上肢。
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感或者窒息感,常伴有胸闷、气短、颈部不适,也可伴有头痛头晕、失眠、多汗等症状。
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心律失常
常因头颈部姿势改变诱发。
临床上一般无症状,如果心率>120次/分,或心律不齐时,会感到心悸,有时可有胸闷。
服用心律失常药物后治疗效果不明显。
血压升高
多无动脉硬化等器质性改变。
血压波动较大,服用降压药物效果不明显。
颈部不适
颈心综合征的患者常伴有颈部不适,如颈椎疼痛、僵硬、酸胀等。
其他症状
颈心综合征会伴随有颈椎病症状,如出现上肢麻木、头晕、失眠焦虑、恶心、耳鸣、偏头痛等。
就医
就医科室
心内科
如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胸部憋闷感,建议去心内科就诊。
骨科
有颈椎病史者如出现颈部不适,建议及时去骨科就医。
在诊断为颈心综合征后,建议骨科就诊。
脊柱外科是骨科的分支科室,一般设立在大型综合医院及骨科专科医院。如果医院科室分支较细,出现上述情况,也可以选择脊柱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在无病史或不确定病情情况下,如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胸部憋闷感,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求救或前往急诊科就诊。
若每天有监测并记录血压、血糖的习惯,可将记录提供给医生。
行动不便者应由家属陪同,必要时可呼叫救护车。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疼痛部位在哪?疼痛性质是什么?有无放射性疼痛?疼痛出现时间?
有无疼痛诱因?有没有加重因素?
是否有心悸、胸闷?在哪种情况下出现或加重?
是否有心慌、气短、胸闷、躯体麻木、眩晕等?
是否有颈部不适?
病史清单
是否有过颈椎病史?
是否有过外伤史?
是否有冠心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心电图:心电图是颈心综合征必不可少的检查之一。
冠脉造影:是用于明确病变是心源性还是非心源性的金标准。
颈椎CT及核磁共振(MRI):明确颈椎疾病,确定病变性质以及部位,为颈心综合征提供可靠依据。
冠状动脉CTA:类似于冠脉造影,但其属于无创性检查,可以显示冠脉情况,但其准确性较冠脉造影稍差。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血栓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既往有颈椎病史。
既往无冠心病史,无动脉硬化等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颈部酸痛不适。
心前区疼痛。
心慌、心悸、气短、心律失常等。
伴随颈部不适,在改变体位后可能出现头晕、头痛等高血压症状。
体征
卧位试验:卧位后ST-T异常,站起散步后消失,也可诊断颈心综合征。
转颈试验:方法是让受试者取坐位,在1min内完成45°以上左右转颈各30次,然后对比转颈前后的心电图变化。转颈后ST-T出现异常或ST-T异常加重,说明ST-T改变与颈椎负荷有关。
心电图
会出现各种早搏。
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血糖、血脂、心肌酶谱等生化检查。
心肌酶谱或肌钙蛋白检查常无明显异常。
影像学检查
颈椎X线
主要排除其他病变,可以从宏观上判断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有无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钩椎关节是否对称、椎间孔大小以及有无韧带钙化等。
一般作为颈椎病首选的检查之一。
颈椎CT
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大小、骨质增生严重程度,椎管狭窄以及韧带钙化的严重程度等。
注意事项:CT检查有较大辐射,不宜短时间内重复拍摄。
颈椎MRI
更准确地反映颈椎软组织疾患,对于早期椎间盘退变有较好的影像诊断价值。
可以更好反映颈椎间盘突出的形态以及与脊髓的关系,判断有无脊髓或者神经根受压。
无辐射,较安全。
冠脉CTA或冠脉造影
可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狭窄以及狭窄程度。
颈心综合征患者常无明显心脏冠脉器质性改变。
鉴别诊断
冠心病
相似点:都有突发的心前区疼痛。
不同点
冠心病患者疼痛性质一般为绞痛、压榨性疼痛,疼痛部位为心前区或反射至左上肢,和颈椎体位变化无关,疼痛时心电图多有明显变化。
颈心综合征患者疼痛多与颈椎体位改变有关,疼痛时心电图多无明显改变,冠脉CTA或造影无明显异常,但颈椎CT或MRI有明显异常。
梅尼埃病
相似点:都有可能出现耳鸣、眩晕等症状。
不同点:梅尼埃病主要由于膜迷路水肿引起,可出现听力下降。无颈椎不适表现,也不会出现类似冠心病的症状,而颈心综合征不仅有颈椎不适,还伴有心前区疼痛、憋闷、心律失常等类似冠心病的症状。可通过查体,局部CT和MRI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减轻症状,控制或延缓病情发展。
治疗原则:颈心综合征一经确诊,应按颈椎病进行治疗。
一般治疗
发作时限制活动,多休息。
改善不良生活习惯,避免低头久坐,改善睡姿等。
适当锻炼颈肩部肌肉。
避免劳累和颈部受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适当用药可改善病人症状,但个体差异较大,具体包括以下药物:
非甾体类抗炎药
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急性期症状,减少炎症反应。
不良反应:胃肠道症状,如恶心、消化不良,偶见皮疹等。
禁忌证:对于有严重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应当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肌松药
作用:缓解肌肉痉挛导致的颈肩疼痛,减轻对周围神经及血管的刺激。
不良反应:头晕恶心、全身倦怠无力、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心律紊乱等。
禁忌:肝肾功能障碍者禁用。
中成药
作用:活血通络、祛瘀止痛。
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消化性溃疡者慎用。
物理治疗
目的是减轻局部的肌肉高应力状态,消炎止痛,促进炎性水肿加快吸收。
方法包括颈部的牵引、固定或功能锻炼、光电声波、局部封闭治疗以及星状神经节阻滞等。
中医治疗
包括针灸推拿正骨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颈椎疼痛等不适症状,治疗小关节紊乱,减轻炎性反应,调畅气血,通络止痛。
可采取针刺、穴位注射配合推拿,综合治疗颈心综合征,对于部分患者有一定效果。
手术治疗
适应证:经积极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或者长期有颈椎不适、心脏不适症状而反复发作。
手术目的:稳定脊柱,减轻神经根和交感神经受压引起的症状。
手术方法:微创手术包括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经皮穿刺颈椎间盘激光减压术,经皮化学溶盘术(适用于纤维环完整的患者),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椎间盘臭氧分子消融术,显微内镜技术。
注意事项:对于多节段、严重的脊髓压迫不适用。
预后
治愈情况
大部分颈心综合征患者经过积极保守治疗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部分患者因颈心综合征引起的焦虑等情绪,经保守治疗后也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预后因素
有合并其他颈椎病症状的患者,如出现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则预后不佳。
不配合治疗或不摆脱诱因,如不改善低头伏案等不利习惯者,预后常不佳。
危害性
长期颈心综合征得不到缓解有可能导致失眠、焦虑等不良情绪。
日常
日常管理
运动管理
以轻度有氧运动为主,如健步走、颈椎米字操等,适当锻炼颈肩部肌肉力量。
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管理
多吃含蛋白质和钙丰富的食物,比如豆腐、鱼虾、牛奶、瘦肉等。
保持营养均衡,每日蔬果摄入不低于400克。
清淡饮食,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戒烟戒酒。
生活方式
避免长时间低头和伏案工作等不良姿势。
平时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或者空调房中。
心理支持
本病需积极配合治疗,建议患者家人和朋友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治疗的信心,有助于提高治疗的依从度。
病情监测
平时应注意自己症状发生情况,如有症状加重或长时间不缓解,则应及时就医处理。
术后应监测伤口恢复情况,如果出现肿胀、发红、流脓或者不愈合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
随诊复查
无论年龄、症状轻重以及治疗方法,都应该根据医嘱定期随访复查,从而评估疾病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复诊目的:评估病情是否发展,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复诊时间:有症状随时复诊,无明显症状则遵医嘱三个月及半年复诊一次。
复查项目:颈椎X线、颈椎CT、心电图等。
预防
颈心综合征虽较难做到彻底预防,但下列几点可以有效降低颈心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平时注意减少低头伏案时间,如需长时间低头工作,则应间隔一定时间活动颈部。
调整良好睡姿,枕合适枕头。
坚持颈肩部适量锻炼,增加肌肉力量,包括颈部米字操等。
注意避免劳累。
有颈椎病史者避免剧烈活动颈部。
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和空调房。
如发现颈部不适或有颈椎病,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