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性炎症
概述
由各种非生物性因子引起的炎症反应
表现多种多样,与疾病类型有关,可出现局部红肿热痛,乏力、水肿等
由物理、化学、过敏、免疫、药物、肿瘤等一系列因素刺激引起
以药物抗炎治疗为主,辅以康复、手术等治疗
定义
无菌性炎症是由各种非生物性因子引起的炎症反应,由于病变部位不存在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故抗菌药物治疗对其无效。
无菌性炎症并非特定的疾病临床诊断,而是一大类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临床诊断和治疗涉及多个科室。由于有无菌性炎症特点的疾病种类众多,并不能面面俱到。本篇主要就无菌性炎症整体特点进行介绍,并列举部分常见的疾病以帮助理解。
分类
按炎症累及器官分类
无菌性炎症广泛存在,可根据感染的组织器官分类。
按炎症程度分类
分为轻度炎症、中度炎症、重度炎症。
按炎症持续时间分类
急性炎症:反应迅速,持续时间短,仅几天,一般不超过1个月。
慢性炎症:常由急性炎症迁延而来,持续时间较长,为数月至数年。
病因
当物理、化学、过敏、免疫、药物、肿瘤等一系列因素的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及时间,超越人体防御能力后造成组织细胞损伤引起无菌性炎症。
物理因素
高温、低温、紫外线、放射线、手术缝线、晶体或物质碎片等,均可引起无菌性炎症。手术、烧伤、创伤如挤压伤、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等也可引起无菌性炎症。
化学因素
外源性化学物质:强氧化剂、强酸、强碱和芥子气等。
过敏因素及免疫因素
外界环境中,如花粉、皮毛、鱼虾及其他粉尘可作为过敏原。
肿瘤因素
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存在全身系统性炎症,且与肿瘤患者的预后相关。肿瘤细胞坏死,也可以引起无菌性炎症。
药物因素
药物除了因发生过敏反应引起机体炎症之外,还可以直接或通过代谢产物对机体组织器官产生损伤,引起无菌性炎症。
症状
当炎症累及重要器官和组织时,可影响受累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但由于病因及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各异。
局部症状
皮肤软组织炎症常见表现
红:局部血管扩张、充血导致皮肤变红。
肿:血管通透性增高,炎症物质渗出或增生。
热:动脉性充血、代谢旺盛、血流加快导致温度增加。
痛:渗出物压迫神经以及炎症介质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出现痛感。
器官特异性症状
与无菌性炎症发生的部位有关,以下仅列举部分常见疾病的症状。
打喷嚏、鼻塞、流涕,可有季节性加重,常见于过敏性鼻炎。
水肿、乏力、食欲缺乏、大量蛋白尿可见于免疫性肾病。
对称性多个关节肿胀、疼痛、压痛、活动异常,长时间晨僵,严重者可有关节变形,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
皮肤接触外界物质部位出现瘙痒、灼热、胀痛等,严重时出现红斑、水肿、水疱、丘疹、脱屑、糜烂、溃疡等,常见于接触性皮炎或特应性皮炎。皮肤出现红斑鳞屑常见于寻常型银屑病,皮肤出现白斑常见于白癜风,脱发常见于斑秃。
手指指节活动受限,伴有疼痛、肿胀、卡哒卡哒的响声,可见于腱鞘炎。
全身症状
发热
发热一般由组织坏死引起,如手术后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肿瘤病人在细胞出现坏死时也会出现发热(肿瘤热)。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功能异常,体内可产生许多种物质,作为致热源也会出现发热。此外很多无菌性炎症均会出现发热。
体温一般不超过38℃。
其他症状
疲乏、乏力、消瘦、体重减轻等症状,可见于恶性肿瘤等。
就医
就医科室
不同部位发生的无菌性炎症症状不同,临床上可就诊于多种科室,以下仅列举部分常见症状的就医科室。
皮肤科
如果皮肤软组织出现发红、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温度升高、皮肤红斑脱屑、脓疱、脱发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呼吸内科
如果出现咳嗽、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骨科
如果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压痛等关节炎症状,建议到骨科或风湿免疫科及时就诊。
肿瘤内科
如果有疲乏、乏力、消瘦、体重减轻等症状,怀疑肿瘤可能性,建议到肿瘤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不要随意使用抗菌消炎药。
就医时携带近期服用过的药物,有助于医生诊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鼻塞、咽痛、咳嗽、咳痰?
是否有乏力、腹胀、水肿、皮肤瘙痒、关节胀痛等不适?
有发红、肿胀、发热、疼痛等症状吗?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或好转?
体重是否下降?
病史清单
最近有无长时间暴露于高温、低温、紫外线、放射线环境?
是否在寒冷、柳絮飘扬时出现鼻炎、哮喘等?近期有无接触过该类过敏原?
炎症发生之前有没有受过外伤?有没有做过手术?
是否有关节疼?
是否有家族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病原微生物检查:涂片、培养、抗原或抗体等。
影像学检查:关节MRI、关节CT。
病理学检查:组织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近期可能接触过物理、化学性刺激因子、过敏物质等。
近期可能有手术或外伤史。
临床表现
患者局部软组织出现红、肿、热、痛。
发生在不同部位,局部也可有鼻塞、咽痛、咳嗽、咳痰、乏力、腹胀、水肿、皮肤瘙痒、关节胀痛等表现。
可有全身发热表现,但体温一般在38℃以下。
实验室检查
血液学检查:如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正常或升高。
肝肾功检查:自身免疫性肝炎、免疫性肾病时可有肝肾功能下降。
自身抗体检查:如免疫性肾病可见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GBM)阳性,类风湿关节炎可见类风湿因子(RF-IgM)及抗环状瓜氨酸(CCP)抗体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见抗ds-DNA抗体和Sm抗体,大疱性类天疱疮可见抗BP180抗体,天疱疮可见抗DSG1/3抗体等。
病原微生物检查:如涂片、培养、抗原或抗体检测等,无菌性炎症微生物检查呈阴性。有助于鉴别感染性炎症和无菌性炎症。
影像学检查
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等小关节的MRI、CT等检查,可发现滑膜增厚、关节面侵蚀,用于协助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髋关节、膝关节等大关节的MRI、CT等检查,可发现骶髂关节间隙变窄、消失甚至融合,用于协助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
组织病理学检查
通常在上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治疗后症状无好转时,需对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根据标本组织变化及细胞浸润情况,明确诊断指导下一步治疗。
鉴别诊断
除了引起无菌性炎症的原因需进行鉴别,还需与感染性炎症和相鉴别,出现炎症表现时,需要明确鉴别二者才能进行针对性治疗。
感染性炎症
相似点:受损软组织均出现红、肿、热、痛。
不同点:感染性炎症病情进展迅速,致病微生物可通过血液循环转移至各组织器官,导致全身多个器官出现炎症。病原微生物检查常可发现致病微生物。
治疗
治疗目的:消除炎症、防止病变器官进一步受到损害。
治疗原则:无菌性炎症没有最好、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病因制定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无菌性炎症患者也可采取物理治疗,如日晒伤和扭伤后立即冷敷,可以使血管收缩,减轻红肿和疼痛。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由于个体差异大,没有固定的药物治疗方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非甾体类抗炎药
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长期服用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药易引起消化道不适,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骨关节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等。
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主要用于过敏性与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
长期服用对身体损伤较大,可能出现肥胖、骨质疏松、抵抗力降低、股骨头坏死、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可用于无菌性炎症的急性期,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Ⅱ、Ⅲ型,也可以用于非甾体类药物抗炎效果不佳时。
免疫抑制药物
可用于与免疫功能异常相关的无菌性炎症。
抗组胺药物
如氯雷他定、氯苯那敏等。
可用于治疗接触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
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无菌性炎症造成的严重疾病,有些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才能缓解。如类风湿关节炎采取关节滑膜切除术,腱鞘炎采取肌腱松解术等。
组织坏死、异物刺激等引起的无菌性炎症需通过手术清除无菌坏死组织或取出异物。
预后
治愈情况
无菌性炎症的预后与病因有关,少部分为自限性疾病,对症治疗可缓解。多数一般不可自愈,随原发病得到控制而好转。
一般因物理、化学因素刺激引起的无菌性炎症经过去除病因治疗后可治愈,预后较好。
免疫因素引起的无菌性炎症预后相对较差,难以根治,容易反复发作,可能会持续数年甚至永久存在。
危害性
严重的无菌性炎症可引起身体器官的功能受限甚至丧失,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因免疫因素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常反复发作,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及生活。
无菌性炎症急性发作时,如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若得不到及时医治,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要求与病因有关,发生在口鼻咽等部位的无菌炎症建议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果是肾病,还需要注意优质蛋白、低盐饮食等。
过敏性疾病患者建议查过敏原,避免食用会引起过敏的食物。
生活习惯管理
避免不断抓挠皮肤损伤处,减少继发感染的情况。
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各种可能增加肝、肾负担的行为,如大量饮酒等。
生活规律,避免熬夜。
运动管理
保持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强度以锻炼后不感到疲惫为宜。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适当进行关节制动和功能锻炼,有助于关节的稳定与恢复。
心理支持
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若有心理异常或负面情绪,需要及时与他人沟通。
家属应及时注意到患者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耐心鼓励开导患者。
病情监测
免疫相关的无菌性炎症患者需定期就诊,复查肝肾功能、免疫相关指标变化。必要时完善影像学检查。
预防
预防急性发作
与过敏有关的无菌性炎症患者需要避免与过敏原接触。
遵医嘱采取药物等治疗,不可擅自停药、减药。
预防措施
远离生活中的危险因素,如高温、低温环境,紫外线、放射线、强酸、强碱等。
注意适当运动,避免过量,活动时做好防护、减少外伤。
过敏患者有条件者建议查明过敏原,进行脱敏治疗。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全部分类
粤ICP备202107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