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格替尼,一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口服药物,已于2017年7月12日获批上市。作为第三代ALK抑制剂,布格替尼不仅具有优异的疗效,而且有着较低的毒副作用和较高的安全性,被视为目前肺癌治疗领域的创新之举。然而,在呼吸系统科医生心中,这种神奇的药物,却常常引起一丝丝无奈与无力。
一支布格替尼瓶装480mg×30片,市场零售价达到1.1万元,足以让许多经济不宽裕的患者望而却步,甚至选择买回国内未经认证的仿制品。事实上,这并非布格替尼唯一的问题。机构调查发现,布格替尼在2018年售价曾在半年内涨幅高达36%,且贵不仅此。在同期市场上,利培酮和吉非替尼等同类产品的售价,也犹如长了上了翅膀。
“药价高”这一问题,已不是国内药品市场所独有的。 但是,在治疗严重、常见疾病时,药价的高昂却成为患者和医生普遍关注和抱怨的焦点。然而在美国,布格替尼的低价确实令人高兴,每片药物仅售25美元(约合人民币170元)。这背后的原因,可能与产业链、政策、市场竞争等众多因素有关。
布格替尼由拜耳公司生产,但是在美国,这种药物也许并非如此“垄断”。美国联邦食品药品监管局(FDA)通过减少审批难度这一政策,让布格替尼价值从资源年利约一千万美元降到了140美元。加上美国艾滋病防治计划补贴等基金的支持,布格替尼在美国买家的掌中显然能够“普惠民生”。
而相比之下,我国的药品审批程序更为缓慢,正常情况下医药生产企业的费用支出较高。致使布格替尼的价格在国内上市售价便不得不高于一些同类产品。除此之外,布格替尼的研发是个漫长而高风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拜耳公司也不断地投入资金,才使得布格替尼研发成果的问世。因此,在企业盈利的同时,为了继续研发新药,也需要适当的定价,这也不应该完全否定。
除了这些,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产业整个链条是否受到影响,在布格替尼的背后,是科技进步、研发费用和市场的规划和考虑。在药品产业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研发。研发新药的过程和费用巨大,有高风险,但同时也拥有高收益。药品售价是否高昂便要同时考虑各环节的事实(包括研发、生产、审批等)。为了确保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应通过适当的政策扶持和调控对药品进行全方位的的监管,促进药品价格的逐步降低,使患者不再为治疗药品而忧心忡忡。
总之,仔细了解布格替尼和同类药品的市场分析,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在患者选择药品时需解决的不仅是价格,同时还包括成份、副作用、疗效等。每一种药品都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我们也应该尊重各个药品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并支持政府对药品市场的时刻监管,最终实现药品价格的公平互惠和平价的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