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又称为威尔逊病,是一种遗传性代谢疾病,主要由于铜的代谢异常导致体内铜积累而引起的。肝豆状核变性的病理特征主要涉及肝脏、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多个组织器官。
首先,肝脏是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受累器官之一。病理上观察到肝细胞内铜的异常积累,主要位于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周围区域。这种铜的积累导致了肝细胞的损伤和肝脏功能障碍,进而引发肝功能不全,如肝肿大、肝炎和黄疸等症状。
其次,中枢神经系统是肝豆状核变性的另一个主要受累区域。铜在体内的异常积累会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进而影响神经元功能。病理特征包括基底节的豆状核损伤,即豆状核变性,这是该病的典型病理改变。此外,还可以观察到类似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症状,如震颤、肌张力障碍和运动缓慢等。
除了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肝豆状核变性还可能累及其他多个器官和系统。一些患者可能出现肾脏的铜积累,导致肾小管损伤和肾功能异常。眼睛也是常见的受累部位,出现角膜Kayser-Fleischer环,即眼底有一环状的铜沉积,与病理性角膜变性有关。此外,还可以影响心脏、骨骼系统和血液系统等。
综上所述,肝豆状核变性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肝脏铜积累导致的肝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基底节豆状核的变性,以及其他多个器官和系统的不同程度的损伤。病理特征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的病理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正确诊断并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并改善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