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又称为威尔逊病,是一种遗传性代谢疾病,其主要表现为体内铜的异常积聚,进而对多个器官和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将介绍肝豆状核变性是如何造成的。
肝豆状核变性是由肝豆状核变性病基因(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疾病。这种基因突变会导致胆固醇疏水酸性颗粒转运ATP酶(ATPase)的功能损害,从而影响体内铜的正常代谢和运输。
正常情况下,从饮食中摄入的铜会被肠道吸收,并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铜与胆汁结合,通过胆管分泌到肠道中消除体内过剩的铜离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ATP7B蛋白的功能受损,使肝细胞无法正常运输和排泄铜离子。
于是,铜开始在肝脏内积聚,导致肝脏损害。过量积聚的铜会释放到血液中并流向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包括脑部、角膜、肾脏和血液系统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不仅会出现肝脏病变,还可能有神经系统症状和其他多种器官功能障碍。
在脑部,过多的铜积聚可以损害脑细胞,并导致威尔逊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如震颤、肌肉僵硬、不协调运动和脸部表情异常等。这些症状与铜在大脑基底神经节区域(包括豆状核)堆积有关。
另外,过多的铜还可以在角膜沉积形成Kayser-Fleischer环,这是一种在眼角膜边缘可见的金黄色或绿色环状结构。角膜的沉积是肝豆状核变性的特征性体征之一,有助于医生进行诊断。
肾脏和血液系统也可能受到铜积聚的影响。肾脏受损可导致蛋白尿和肾小管酸中毒等症状。此外,铜还会影响红血细胞的生成,引发贫血和血小板功能异常。
肝豆状核变性是由肝豆状核变性病基因突变所引起的遗传疾病。这种突变导致ATP7B蛋白功能受损,影响了体内铜的代谢和运输,最终导致铜积聚在多个器官和系统中,特别是肝脏、脑部、角膜、肾脏和血液系统。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并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