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液质(sepsis)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恶液质的早期诊断对于积极干预和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至关重要。因此,科学准确的恶液质诊断标准被广泛研究和采用。
【诊断标准的演变】
恶液质的诊断标准经历了几次的修订与演变。最初,临床医生主要依赖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缺乏客观性和统一性。随后,1991年的“ACCP/SCCM恶液质共识会议”提出了第一个恶液质诊断标准体系,将恶液质定义为全身感染引起的内源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这一标准过于宽泛,未能准确区分恶液质与其他炎症状态。为此,2001年“重症医学会(SCCM)与欧洲感染与感染性休克学会(ESICM)”联合发布了修订版Sepsis定义,引入了“严重感染(severe sepsis)”和“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概念,并将SIRS标准与临床器官功能损伤关联起来。最新版本的诊断标准是在2016年由国际感染与感染性疾病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ISID)和美国感染与感染性疾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共同发布的“第三版Sepsis-3定义”,将SIRS从恶液质的诊断标准中剔除,强调感染引起的器官功能异常。
【恶液质的诊断标准】
根据第三版Sepsis-3定义,恶液质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感染和器官功能损伤。
1. 感染标准:
确定有已知或疑似感染的证据,例如阳性的细菌培养、肺炎影像学异常等。
2. 器官功能损伤标准:
利用“qSOFA”评分(quick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血压下降(≤100 mmHg)
呼吸频率增加(≥22 次/分钟)
意识状态改变(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13)
注:qSOFA评分≥2 分意味着患者有较高的恶液质风险。
【诊断标准的重要性】
恶液质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准确的诊断标准能帮助医生迅速发现和诊断恶液质患者,从而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此外,恶液质的诊断标准还有助于病情评估、监测疾病进展以及制定恰当的治疗计划。同时,在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中,统一的诊断标准可为数据采集和分析提供便利,促进相关研究的开展和结果的比较。
【结论】
恶液质的诊断标准经过多次修订与演变,目前采用的第三版Sepsis-3定义更加客观和准确,强调了感染引起的器官功能损伤。准确的诊断标准对于恶液质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医生应密切关注感染和器官功能损伤指标,及时识别恶液质患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将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恶液质的诊断标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临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