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是多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鼻涕、喷嚏、咽部不适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其中以鼻病毒最常见多以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为主,一般不建议使用抗病毒及抗菌药物
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
概述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多系统疾病,表型多样化,以溶血性贫血为典型表现,部分患者除慢性溶血性贫血外,还伴有智力障碍等。
葡萄球菌感染
本病是由葡萄球菌感染后引起的疾病感染部位不同,症状也不相同,可有高热、寒战、恶心、呕吐、头痛等本病由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主要采取抗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葡萄球菌肺炎
葡萄球菌肺炎是由葡萄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肺部炎症。常发生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慢性心肺疾病及肝病、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本病起病急骤,多有高热、寒战、胸痛,痰为脓性,量多,带血丝或呈粉红色乳状。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皮肤感染灶(痈、疖、毛囊炎、蜂窝组织炎、伤口感染)中的葡萄球菌亦可经血循环而产生肺部感染,细支气管往往受阻而伴发气囊肿,尤多见于儿童患者。脓肿可以溃破而引起气胸、脓胸或脓气胸,有时还伴发化脓性心包炎、胸膜炎等。
破伤风
破伤风是经皮肤或黏膜伤口感染破伤风梭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中毒性疾病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及阵发性痉挛,出现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等因破伤风梭菌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引起预后差,发病后死亡率高
平山病
一种良性自限性的疾病,特征为青少年起病,出现上肢远端肌肉萎缩非对称性上肢肌肉萎缩无力,通常不合并感觉障碍脊髓和硬膜囊在青春期发育不平衡,在屈颈时引起颈髓受压,导致脊髓前角神经元缺血坏死保守治疗以长期佩戴颈托为主;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贫血性心脏病
概述贫血性心脏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所致的心脏扩大、心肌肥厚和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多有头晕、疲倦、心悸等,有时可有心绞痛或阵发性呼吸困难。
贫血
贫血是指人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容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的一类临床综合征症状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等治疗方法有药物、输血、手术等不同类型贫血预后不同
频发室性早搏
频发室性早搏是指频繁发作早于基础心律提前出现的室性冲动表现为心悸、心跳或"停跳"感,可伴有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病因有心脏疾病、药物因素、紧张焦虑等主要有药物治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片形吸虫病
片形吸虫病是指由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寄生于草食性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或人体,而引起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是牛、羊等动物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感染率高达20%~60%,严重危害畜牧业发展。肝片吸虫对终宿主选择不严格,人体并非其适宜宿主,故异位寄生较多,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样,并较为严重,主要为由幼虫在腹腔及肝脏所造成的急性期表现及由成虫所致胆管炎症和增生为主的慢性期表现。
偏头痛
反复发作的神经血管性头痛多表现为一侧搏动性头痛,常伴恶心和呕吐药物治疗为主,可辅助心理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偏瘫型偏头痛
概述偏瘫型偏头痛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特殊类型偏头痛,主要临床表现为在头痛发作之前、同时或之后出现偏瘫。
偏瘫
偏瘫指一侧上、下肢同时出现无力、瘫痪症状常表现为上肢抬起费力,不能站立迈步乃至完全卧床等多因脑血管病、脑外伤、颅内感染等疾病引起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及康复治疗为主
皮质类固醇紫癜
皮质类固醇紫癜是指由于长期、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而导致患者出现反复发生的皮肤瘀斑、瘀点,并可伴类固醇激素所引起的其他副作用的紫癜性皮肤病。此病见于应用强效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及内源性皮质醇增多(库欣综合征)的患者。
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
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也称为类固醇肌病,是一种与内源性或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增加有关的肌肉疾病。本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类固醇肌病较急性常见,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盆带肌无力,并逐渐进展,波及肩胛带肌和四肢近端肌群。主观肌无力症状往往较客观的肌力检查为重。肌痛常见,类固醇药物减量后,肌痛消失。
皮下脂质肉芽肿病
皮下脂质肉芽肿病,又名Rothmann-Makai综合征。1984年首次报告,1928年Makai命名本病为皮下脂质肉芽肿病。本病罕见,主要发生于儿童。有认为其是结节性脂膜炎的一型。结节散在,消退后无萎缩和凹陷,无全身症状。本病有自愈倾向,急性发作时治疗方案可参照结节性脂膜炎。
皮下裂头蚴病
皮下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多见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我国以广东、吉林、福建多见。多因在流行区吃生蛙、蛇肉,饮生水,或用蛙肉、蛙皮敷疮、敷眼而感染,临床表现为游走性皮下结节或肿块。
皮克病性痴呆
1892年,Arnold Pick首先描述了一种不同于阿尔茨海默病特点的独特的痴呆,此后由Chiari通过尸检发现其病理改变主要为大脑额、颞叶呈明显叶性萎缩。1911年Alzheimer详细描述了其脑部存在嗜银神经元球形膨胀(Pick细胞)及神经细胞质内存在球形嗜银包涵体(Pick小体)的病理特点。1926年Onari及Spatz将该病正式命名为Pick病。1974年Constantinnidis根据其病理特点将其分为3型:①经典型既含有Pick细胞也含有Pick小体;②含有Pick细胞不含有Pick小体;③不含Pick细胞也不含Pick小体。1994年瑞典和英国的研究小组正式将其纳入额颞叶痴呆的范畴,并将其与Alzheimer病区分开来。本病多发于40~6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多数病例可存活6~12年。
皮克病
由于Pick在1892年首次报告,故被称为皮克病(pick病)。也可属皮质下痴呆。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智能障碍,呈慢性病程。其病理改变是额、颞叶为主的叶性萎缩,但脑内神经原纤维缠结和老年斑并不超出正常老年化程度。可在成年的任何阶段起病,但多在50~60岁,女性比男性多见。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
概述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是一组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的皮疹、获得性炎症性肌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界面皮炎伴黏蛋白沉积受累,肌肉活检示淋巴细胞性肌炎伴肌纤维坏死、再生。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