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泡通气低下综合征
概述
肺泡通气低下综合征系指肺泡的换气量不能适应组织代谢水平的需要,使肺泡中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而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但临床上有意义的通气不足综合征,其PaCO2一般高于6.67kPa(50mmHg)。
病因
临床上许多疾病可导致慢性肺泡低通气,常见于:
1.呼吸感受器疾病
颈动脉体功能障碍及创伤,代谢性酸中毒。
2.脑干疾病
延髓脊髓灰质炎,脑梗死,脱髓鞘疾病,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如镇静剂,麻醉剂),原发性肺泡低通气综合征。
3.脊髓及周围神经和呼吸肌疾病
4.胸廓疾病
肥胖-低通气综合征,脊柱后侧凸畸形等。
5.肺和气道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囊性纤维化,咽和气管阻塞,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发病机制
低通气综合征,虽然基础病因不一致,但其基本的临床特征相似,即由于肺泡低通气导致了肺泡和动脉血PCO2的升高。肺泡PCO2和PaO2之间存在着某种逆相关关系,肺泡PCO2的增加必然导致肺泡PO2下降,因而产生动脉低氧血症。这种典型的病理生理改变,好发在夜间睡眠中,呼吸驱动进一步降低时更为明显。
症状
检查
1.血气分析
2.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表现为限制性或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即可作出诊断。需与肺心病做出鉴别诊断。
治疗
1.原发病治疗
治疗本征的主要措施。
2.呼吸兴奋剂
适宜服用镇静剂或吸氧之后诱发的本征者。
3.保持呼吸道通畅
可选用支气管扩张剂、激素、祛痰药物。
4.氧疗
鼻导管吸氧或呼吸机正压通气。
5.纠正酸中毒
6.碳酸酐酶抑制剂
如乙酰唑胺(醋氮酰胺),可用于慢性病例,但在急性期有二氧化碳麻痹时禁用。
7.对症处理
非膈肌或膈神经病变引起的可用膈肌起搏;对于肥胖者应减肥。
目录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