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格列齐特缓释片
功效作用
本品是一种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水平,主要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血糖的控制;还可用于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适应证
本品适用于单用饮食疗法、运动治疗和减轻体重不足以控制血糖水平的成人2型糖尿病。
本品还可以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力,用于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药物起效时间
本品的药物起效时间尚不明确,口服该药物后血浆浓度在最初的6个小时内进行性升高,在6~12小时之间达到稳态。
药物维持时间
本品每日服药1次,能够维持有效血浆浓度24小时。
药物联用
研究表明,本品联合利格列汀片,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
格列齐特片和格列齐特缓释片哪个效果好?
格列齐特片和格列齐特缓释片的效果没有好坏之说,是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剂型,格列齐特片属于普通片剂;格列齐特缓释片属于缓释制剂,释药速度更加平缓,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更长,给药次数减少;患者用药请谨遵医嘱。
格列齐特片和格列齐特缓释片同属于磺胺类降糖药,适用于单用饮食疗法、运动治疗和减轻体重不足以控制血糖水平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还具有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力,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功能。
格列齐特片和格列齐特缓释片都会产生低血糖、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格列喹酮片能和格列齐特缓释片联用吗?
格列喹酮片和格列齐特缓释片联用不存在配伍禁忌,可以一起吃。但要注意因两药都属于降糖药,联用时可能会使降糖作用增强,导致低血糖。
格列喹酮片和格列齐特缓释片都属于第二代口服磺酰脲类降糖药,通过诱导β细胞产生胰岛素,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适用于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的血糖控制。
用药禁忌
禁用情况
格列齐特或成分中任一辅料过敏者禁用。
对磺脲类,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幼年糖尿病患者禁用。
胰岛素依赖型(1型)糖尿病患者禁用。
严重肾、肝功能不全者禁用。
正在服用咪康唑的患者禁用。
卟啉症患者禁用。
孕妇禁用。
哺乳期妇女禁用。
白细胞减少者禁用。
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酮症酸中毒、昏迷、严重烧伤、感染、外伤和重大手术等应激情况禁用。
慎用情况
儿童慎用。
老年患者慎用。
体质虚弱、高热患者慎用。
进食减少或剧烈运动时慎用。
饮酒慎用。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者慎用。
肝、肾功能不正常者慎用。
恶心和呕吐慎用。
营养不足或营养不良的患者慎用。
从事高空作业或汽车驾驶等危险作业者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证明磺脲类降血糖药可致畸,且缺乏怀孕妇女使用格列齐特的经验,因此,妊娠期妇女禁用。
哺乳期妇女:磺脲类降血糖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从乳汁中分泌,进入婴儿体内,容易造成低血糖,且缺乏格列齐特及其代谢物进入母乳资料,因此,哺乳期妇女禁用。
儿童:儿童和青少年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没有儿童用药的数据,儿童慎用,用药请遵医嘱。
老年人: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用药剂量,谨慎使用,用药请遵医嘱。
不良相互作用
禁止联用
咪康唑:本品与咪康唑(全身用药,口服凝胶)联用,会增加降糖作用并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
谨慎联用
因药效增加而需要谨慎联用的药物
保泰松:本品与保泰松(全身用药)联用,保泰松可取代磺胺类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或减少磺胺类药物的排出,使降糖效应增加,用药请遵医嘱。
因药效降低而需要谨慎联用的药物
圣约翰草制剂:本品与圣约翰草制剂(如贯叶金丝桃)联用,可降低格列齐特的暴露量,用药请遵医嘱。
抗精神病药:格列齐特与大剂量抗精神药物(如氯丙嗪>100mg)联用,胰岛素的释放减少,药效降低,用药请遵医嘱。
β2受体激动剂:格列齐特与β2受体激动剂(如特布他林、沙丁胺醇等)联用,药效降低,降糖作用减弱,用药请遵医嘱。
因不良反应增加而需要谨慎联用的药物
酒精:本品与酒精或含酒精的药物(如复方甘草口服溶液)联用,会产生抑制代偿性反应,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甚至可能导致低血糖昏迷发作,用药请遵医嘱。
达那唑:本品与达那唑联用,因有致糖尿病效应的风险,需要警告患者并强调自我监测尿糖和血糖的重要性,在使用和停止达那唑治疗时需要调整糖尿病治疗药物剂量,用药请遵医嘱。
氟喹诺酮类:本品与氟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联用,可能会发生血糖代谢紊乱的风险,用药请遵医嘱。
抗凝剂:本品与抗凝剂(如华法林)联用,格列齐特可能会增强抗凝剂的抗凝性,可能必须考虑调整抗凝剂的剂量,用药请遵医嘱。
糖皮质激素、促皮质类激素:本品与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促皮质类激素(如替可克肽)联用,可使血糖水平升高,并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用药请遵医嘱。
其他降血糖药物:本品与其他降血糖药物,如胰岛素,阿卡波糖,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如沙格列汀),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如艾塞那肽)等联用,可能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用药请遵医嘱。
其他:本品与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异烟肼),磺胺类(如磺胺嘧啶),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联用,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用药请遵医嘱。
用法用量
因本品属于处方药,患者用药需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包括用法,用量以及用药时间,切不可擅自更改药物用法及用量。
剂型规格
片剂:30mg/片;60mg/片。
具体用法
用法
吞服,不应粉碎或咀嚼,建议于早餐时服用。
用量
初始剂量:建议为每日30mg,每日1次,如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可采用此剂量用作维持治疗。
增加剂量:如血糖没有得到充分控制,剂量可逐次增至每日60、90或120mg;每次增量间隔至少1个月,对于以上述某个剂量治疗2周血糖仍无下降的患者,建议此时即可增加剂量。
最大剂量:建议最大剂量不得超过每日120mg。
药物漏用
应餐前服用,若在餐后发现漏服可按原剂量立即补服,若餐后很久后才发现漏服,可视血糖情况临时增量补服,并把服药后进餐的时间适当后延。
如某日忘记服用药物,第二日服药剂量不得增加。
应根据患者血糖来调整剂量。
药物过量
患者因药物过量可导致低血糖,但由于格列齐特与蛋白质结合牢固,透析对这些患者无效,因此需及时咨询医生,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
轻、中度低血糖反应
症状:心慌、手抖、出汗等。
措施:应通过摄取碳水化合物,调整药物剂量或改变饮食来进行治疗;严密监测直至医师确认患者脱离危险为止。
重度的低血糖反应
症状:可能伴有昏迷、惊厥等。
措施:患者须立即入院治疗,快速静脉注射20ml高浓度(50%)葡萄糖溶液,随后持续滴注浓度相对较低的葡萄糖溶液(10%),注入速度以维持血糖浓度在1g/L以上为准;医师应密切监护患者,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加强监护。
药物停用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生感染、外伤、手术等应激情况及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时,应停止用药,遵医嘱改用胰岛素治疗。
如患者服药期间出现恶心、呕吐,长时间症状不缓解时,应停止用药,并告知医生。
当患者服药期间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大疱性皮肤反应、斑丘疹等,应立即停药,并告知医生。
如患者服药后出现肾上腺素能反调节症状,如出汗、焦虑等,长时间症状未缓解时,应停止用药,并告知医生。
如患者服药期间出现因低血糖引起的心动徐缓、嗜睡和意识丧失等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并告知医生。
如患者在服药期间出现胆汁性淤积,如黄疸时,应立即停药,并告知医生。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表现
常见不良反应
低血糖:头痛、极度饥饿、恶心、呕吐、倦怠、睡眠障碍、激动、集中力和注意力下降、反应迟缓、抑郁、意识模糊、视觉及语言障碍、失语、震颤、轻瘫、感觉障碍、头晕、乏力感、自我控制丧失、谵妄、惊厥、呼吸表浅、心动徐缓、嗜睡和意识丧失甚至昏迷至死亡等。
肾上腺素能反调节症状:出汗、皮肤潮湿、焦虑、心动过速、高血压、心悸、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等。
胃肠道功能障碍: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
罕见的不良反应
皮肤和皮下组织反应:皮疹、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红斑、斑丘疹、大疱性皮肤反应(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全身症状型药疹(DRESS)等。
血液和淋巴系统疾病: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等。
肝-胆疾病:肝酶水平增高(如碱性磷酸酶)、肝炎、胆汁淤积性黄疸等。
视力障碍:暂时性视力障碍等。
不良反应的处理办法
如服药后患者出现低血糖、肾上腺素能反调节症状(如出汗、焦虑等),一般情况下这些症状在摄入碳水化合物(如糖水、饼干等)后消失;但对于长期严重低血糖病例,可能需要立即药物治疗(如胰高血糖素),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如患者在服药后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建议在早餐时服用格列齐特,这些胃肠道反应可以得到避免,如长时间症状未缓解,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如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等)。
如患者在服药后出现皮肤和皮下组织反应(如皮疹、瘙痒等),通常情况下,减少用药剂量或停药后,症状会消失,如长时间症状未缓解,请遵医嘱服用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等)。
如患者服药后出现血液系统症状(如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等),通常这些异常是可逆的,治疗停止时消失,如长时间症状未缓解,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如利可君、维生素B4等)。
如患者服药后出现肝-胆疾病(如胆汁淤积性黄疸等),通常情况下这些症状于中断治疗后都会消失,但如长时间症状未得到缓解,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如甘草酸二铵恩替卡韦等)。
注意事项
药物贮存
遮光、密封保存。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其他
如患者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患者服药期间不宜从事高空作业、汽车驾驶、高精密仪器,以免发生意外等。
患者规律的饮食、体育锻炼、定期监测尿糖等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患者服药期间应避免饮酒。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功效作用
用药禁忌
用法用量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