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肠穿孔
概述
肠穿孔是肠道出现孔洞,肠内容物漏入腹腔的疾病
通常表现为突发性剧烈腹痛,并可有腹胀、恶心呕吐等
由肠溃疡、肠坏死、外伤、误食异物等引起
临床通常进行一般治疗、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
定义
肠穿孔是各种原因导致肠道出现孔洞,肠内容物漏入腹腔的疾病。
肠道分为小肠及大肠,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上接胃幽门部,下接大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上接回肠,末端与肛门相连,分为盲肠、结肠、直肠。小肠和大肠都可以发生穿孔。
婴幼儿及老年人肠道壁薄、肠道蠕动能力减弱,易发生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从而导致肠穿孔的发生。
分类
根据发病部位分类
小肠穿孔:以十二指肠穿孔多见,多由肠溃疡导致。
大肠穿孔:主要由外伤、肠梗阻所致,阑尾穿孔的主要病因是严重的感染,直肠穿孔主要由异物插入所致。
发病情况
尚无肠穿孔总体的流行病学数据,不同原因导致的肠穿孔发病率有所不同。
患有肠道疾病(肿瘤、溃疡、克罗恩病等)的老年人更易发生肠穿孔。
新生儿自发性肠穿孔主要发生在极低体重儿(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及超低体重儿(出生体重低于1000克)中。
自发性肠穿孔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0.02%,早产儿为7%,极低体重儿为2%~3%,超低体重儿为3%~8%。
病因
致病原因
肠溃疡
溃疡导致的肠穿孔通常发生在十二指肠。
溃疡可导致肠黏膜糜烂,严重时可导致肠穿孔。
肠坏死
阑尾炎、疝嵌顿、肠道肿瘤、蛔虫感染、克罗恩病、伤寒、阿米巴肠炎、肠憩室等导致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等情况,都可导致肠道区域坏死,引发肠穿孔。
外伤
穿刺伤、腹部电击伤等可直接导致肠穿孔。
误食异物
误食锐利异物(如牙签、枣核、骨头)或腐蚀性异物(如纽扣电池)等,异物进入肠道后也可能引发肠穿孔。
自发性肠穿孔
新生儿特别是极低体重儿,常发生无明显诱因的胃肠道单个穿孔,又被称为新生儿自发性肠穿孔。
医源性因素
内镜下操作(如结肠镜)、外科手术操作都可能导致医源性肠穿孔。
症状
主要症状
腹痛
常突发剧烈腹痛,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加重。
最初表现为穿孔处剧烈疼痛,肠内容物外溢引发急性腹膜炎后变为全腹疼痛。
腹胀
肠穿孔后,气体将从穿孔处进入腹腔,患者将出现腹胀表现。
恶心、呕吐
肠穿孔引发的强烈胃肠道刺激,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其他症状
不同原因引起的肠穿孔可能有其他症状。
伤寒所致者通常有高热,身体出现玫瑰色斑是伤寒的典型表现。
阿米巴肠病所致者通常有高热,每日大便十次以上,排便前有较长时间的剧烈肠绞痛,并有呕吐、脱水(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少尿)表现。
并发症
急性腹膜炎
肠穿孔后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引发广泛的腹腔感染,出现急性腹膜炎。
通常表现为全腹持续性剧烈疼痛,可有反射性恶心与呕吐,呕吐物中可有肠内容物,伴有恶臭。
气腹
肠穿孔可导致腹腔与外界通过肠道孔洞直接相通,气体可通过孔洞进入腹部,患者出现气腹,表现为腹痛、腹胀等。
感染性休克
腹腔感染如未及时控制易引发感染性休克,患者出现严重者可出现高热、血压下降、神情淡漠、昏迷等情况,甚至有生命危险。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297
肠穿孔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急诊科、普外科
突然出现剧烈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时,请立即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情况。
尽量不要在就诊前自行口服止疼药,以免影响医生对病情判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什么不舒服?持续多长时间了?
腹痛部位在哪里,持续时间有多久?
有没有呕吐、恶心?
有没有发热?
是否受过腹部外伤?
(女性)月经周期正常吗?最后一次月经是什么时间?
病史清单
是否有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
做过检查、治疗吗?
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尿常规
血淀粉酶、(女性)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腹部X线、腹部超声、腹部CT
腹腔穿刺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止疼药物:布洛芬、阿司匹林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297
肠穿孔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消化性溃疡、肠道寄生虫感染、肠道肿瘤等疾病。
可有腹部外伤史。
可有结肠镜检查史。
可有误食异物史。
临床表现
症状:剧烈腹痛,腹痛部位可为全腹或下腹某一位置。
体征: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可有全腹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显著减弱或消失。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出现感染。
伤寒所致者,可出现白细胞减少,需注意鉴别诊断。
肥达试验
伤寒、副伤寒感染的重要诊断参考之一。
怀疑伤寒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肥达试验。
O抗体效价1∶80以上、H抗体效价1∶160以上可高度怀疑伤寒。
电解质检查
可评估患者基础情况,针对结果进行补液策略的计划和调整。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腹部透视或平片检查可见膈下游离气体或腹腔内大片游离气体,是快速判断肠穿孔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CT检查
可以明确气体的位置,依据气体位置判断穿孔部位和穿孔诱因,对少量气腹更为敏感。
注意事项:检查前去除随身携带的金属物品,如头饰、发夹、钥匙等。
超声检查
可观察腹腔渗液量,辅助穿刺定位。
注意事项: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检查时配合医生调整体位即可。
腹腔穿刺检查
当肠穿孔出现腹腔积液时,腹腔穿刺检查可明确腹腔积液的性质。
注意事项:穿刺检查时遵医嘱调整体位,术后需关注穿刺部位是否有持续性出血、红肿、疼痛、发热等情况,如有上述表现请尽快联系医生处理。
鉴别诊断
急性胆囊炎及胆囊穿孔
相似点:都有腹痛表现。
不同点:急性胆囊炎胆囊穿孔通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疼痛可放射到右肩和背部,通过超声、CT检查可鉴别。
急性胰腺炎
相似点:都有剧烈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表现。
不同点:急性胰腺炎患者通常有胆道系统疾病、高脂血症等病史,血清酶学检查可见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升高,血清淀粉酶可达正常值三倍以上,通过CT检查可鉴别。
异位妊娠(宫外孕)
相似点:都有突发腹痛。
不同点:异位妊娠患者常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腹痛出现前可有停经表现。妊娠试验、超声及CT检查可鉴别。
肠系膜血栓
相似点:都有突发腹痛。
不同点:肠系膜血栓的临床表现与肠穿孔很难区分,通常需要CT检查确定是否存在血栓栓塞。
治疗
治疗原则:肠穿孔起病急,进展快,多通过急诊手术治疗,部分无法接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保守治疗。
初始治疗
立即禁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
抗菌治疗:肠穿孔后内容物流入腹腔,引发腹腔感染,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需要进行抗菌治疗。可选择广谱抗生素以及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等药物进行治疗。
腹腔渗出物较多的患者可进行腹腔穿刺引流。
保守治疗
适用人群:临床症状较轻、气腹量少、无休克症状或身体情况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
治疗方法:患者绝对禁食,通过留置胃肠道减压管进行胃肠道减压,应用抑酸药物。
注意事项:如保守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恶化,包括腹胀加重、腹内气体量增多,以及出现昏迷、高热等情况时,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肠穿孔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患者临床症状较重、身体能够耐受手术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手术治疗。
根据穿孔部位、大小及全身情况,可选择进行肠修补、肠切除及肠吻合、肠造口、损伤肠管外置等手术。
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腹腔镜手术或传统开放式手术。
腹腔镜手术
优点:手术创口小,患者恢复快。
缺点:手术操作区域及视野有限。
开放式手术
优点:手术视野及操作区域宽阔,而且不受气腹等因素影响。
缺点:手术创口大,恢复时间长。
术后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
术后通常放置引流管,需注意将引流管妥善固定,避免受压、牵拉、打折,引流管堵塞时请及时联系医生。
切口护理
保持切口干燥,如手术切口出现渗血、严重疼痛、红肿、发热的现象,请及时联系医生。
饮食管理
患者未排气前禁食,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先少量饮水。
如未发生恶心、呕吐、腹痛等不良反应,术后3天可食用流质饮食,注意少食多餐,食物选择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等;观察3~4天,如无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情况,可改为半流食。
预后
治愈情况
肠穿孔的预后与救治是否及时、穿孔位置及大小、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身体情况相关。
肠穿孔如果治疗及时,通常预后良好;如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死亡。
危害性
肠穿孔会引发急性腹膜炎,严重者可导致感染性休克,未及时治疗可有生命危险。
肠穿孔术后需要长时间的休息、调养,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影响。
部分患者肠穿孔后需要进行肠道造口,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将造成较大影响。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食物应以易消化,质软少渣,无刺激性为宜,如鸡蛋、细挂面、烂米粥等,少吃坚硬粗糙的食物,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
戒酒。
生活管理
避免餐后剧烈运动。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戒烟。
注意保暖,特别是对腹部的保暖。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情绪管理
术后患者需要一定时间的休息、调养,可能会出现心情低落、郁闷情绪;肠造口患者可能出现自卑、绝望情绪。
家属应多陪伴关心患者,鼓励患者振作,积极面对生活。
预防
积极治疗肠道肿瘤、肠溃疡克罗恩病等肠道疾病。
养成良好的饮食及卫生习惯,预防肠道寄生虫病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肠道肿瘤,定期复查并及时治疗。
饱食后要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发生肠扭转
食用鱼肉、枣类、贝壳类食物时要小心,误食异物后应及时前往医院。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