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腺炎
概述
乳腺炎症性疾病,可发生于哺乳期的任何阶段
常表现为乳房肿块,并伴有发热、疼痛、皮肤发红等
发病主要与细菌入侵、乳汁淤积有关
排空乳汁是最为关键的治疗,根据病情辅以药物治疗、穿刺引流等
定义
哺乳期乳腺炎是在乳汁淤积基础上,引发的乳腺炎症反应,通常伴有细菌感染。
哺乳期乳腺炎可发生于哺乳期的任何阶段,以初产妇多见,易反复发作。
母乳是婴儿理想的天然食物,利于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的建立,然而哺乳期乳腺炎常成为终止母乳喂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积极预防及治疗。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将哺乳期乳腺炎分为以下3种类型。
乳汁淤积型:乳房局部肿胀、疼痛,可以触及有压痛的肿块,皮肤无明显红肿。一般无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急性炎症型:乳房局部肿痛,存在硬结。乳房局部有红斑形成,可伴寒战、头痛、发热等全身症状。
发病情况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常见的疾病,90%为初产妇,多发生在产后的3~4周。
病因
哺乳期乳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虽然仍存在争议,但目前多认为其发生与乳汁淤积及细菌入侵密切相关。
致病原因
乳汁淤积
乳汁淤积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以下原因常会导致乳汁淤积。
乳头发育不良,如乳头过小或内陷,妨碍哺乳。
产妇乳汁过多,婴儿吃饱后仍有剩余,如未排空乳汁,可导致乳汁淤积。
由于外伤或其他原因造成乳管阻塞或乳汁排出不畅,影响哺乳。
缺乏哺乳经验,出现哺乳时未让婴儿吸净、哺乳间隔时间过长等情况。
因婴儿疾病等导致的母婴分离。
细菌入侵
乳头破损或皲裂是细菌沿淋巴管入侵感染的主要途径,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也可直接侵入乳管而致感染。以下原因常会导致细菌入侵。
乳头皲裂多因哺乳时衔接姿势不正确造成。
乳房外伤多因乳房受压(包括内衣压迫、汽车安全带挤压等)、被婴幼儿踢伤或咬伤、用力按摩使乳房局部受损等因素导致。
乳头过小或内陷者,细菌更容易入侵。
发病机制
细菌通过哺乳或乳房结构畸形等因素逆流进入乳腺管,并在乳腺管内生长繁殖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目前对于细菌来源有“污染学说”和“进化学说”两种说法。
污染学说:哺乳过程中婴儿口腔中的细菌及产妇乳头皮肤细菌随吸吮过程逆流进入乳腺管,从而引起哺乳期乳腺。
进化学说:该学说认为,乳汁适宜许多微生物生长,包括可能导致哺乳期乳腺炎的细菌群落,这种共存、共进化的过程已形成一种母乳微生态的动态平衡状态。当这种平衡状态被破坏,就会发生局限性或弥散性的感染,导致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
症状
哺乳期乳腺炎局部症状常出现疼痛、触及肿块、皮肤发红及发热等,可伴有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常在哺乳期反复发作。
主要症状
局部症状
初期表现为患侧乳房体积增大,可触及局限性肿块,压痛。
后期可出现皮肤水肿发红,皮肤温度增高,局部肿块僵硬,甚至出现搏动性疼痛。
如有脓肿形成,硬块逐渐变软,产生破溃,脓液可从破溃处和乳头排出。
患侧淋巴结常有肿大、压痛。
全身症状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起病时常有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寒战、头晕、乏力等,体温可达39~40℃。
并发症
脓毒症
哺乳期乳腺炎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脓毒症,在高热寒战的基础上,患者可出现头痛、呼吸困难、昏迷等全身症状。
就医
哺乳期乳腺炎需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致中断母乳喂养或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就医科室
普通外科
如果哺乳期出现高热,乳房出现红、肿、热、痛,或表面破溃有脓液排出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前往普通外科或乳腺外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用力按压或按摩红肿部位,以免加重局部症状。
就医时建议穿着易穿脱的衣物,以便医生进行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出现乳房肿块有多久了?大小有变化吗?
乳房是否有疼痛、肿胀、皮肤发红或发烫等症状?
乳房是否出现破溃或乳头溢出脓液?
是否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最高发热到多少摄氏度?
病史清单
是否有乳头损伤、皲裂或乳汁淤积史?
是否患过乳房疾病?以往有患过乳腺炎吗?
检查清单
近1个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
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检查
用药清单
近1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解热镇痛药物(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发病前有乳头损伤、皲裂或乳汁淤积史。
以往患有哺乳期乳腺炎。
最近存在过度劳累和负面情绪较多的情况。
临床表现
较前新出现了伴触痛的乳房肿物。
乳房有典型的红肿、发热、疼痛表现,伴有全身乏力、高热、头晕等症状。
严重者,乳房表面有破溃,表面破溃处或乳头处有脓液流出。
体格检查可发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和触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升高,可提示存在细菌感染。
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升高,常提示存在细菌感染。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检查
乳腺X线检查
通常不用于哺乳期乳腺检查,只有在不能排除乳腺恶性肿瘤时才考虑使用。
超声下穿刺检查
超声下穿刺检查是一种在超声引导下对可疑病变进行穿刺取样的有创检查手法。
当怀疑有深部脓肿时,需要进行超声下穿刺检查证实,穿刺获得脓液可确诊为哺乳期乳腺炎。
穿刺获得的脓液进行细菌培养检出病原菌后可指导抗生素的应用。
穿刺同时可获得病变部位细胞,怀疑其他病变时可根据取得细胞的病理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炎性乳腺癌
相似点:都可发生在产后,乳房有明显的“红、肿、热、痛”表现,腋下淋巴结肿大,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增加。
不同点:炎性乳腺癌皮肤病变广泛,常无明显疼痛,乳房皮肤表面颜色暗红,哺乳期乳腺炎通常为鲜红色;炎性乳腺癌乳房皮肤有时出现很多小凹陷,外表像橘皮一样,称为橘皮样改变,B超和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晚期乳腺癌
相似点:皮肤表面都有红肿表现。
不同点:哺乳期乳腺炎病程短,发生在哺乳期,可有高热症状。晚期乳腺癌病程长,通常不伴有明显疼痛、高热不明显,乳房表面可有橘皮样改变,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浆细胞乳腺炎
相似点:乳房都有肿块、疼痛、发热的典型症状。
不同点:浆细胞乳腺炎通常多见于40岁左右的非哺乳期或绝经期妇女,B超检查和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目的:以排空乳汁、消除感染为主要目的。
治疗原则:保证充分休息,尽量不中断母乳喂养,有效排出乳汁,合理使用抗生素、止痛药物,必要时适当补液,形成脓肿后可使用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请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非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乳汁吸引
推荐使用电动吸乳器进行吸乳治疗,避免乳汁淤积。
吸乳器吸力宜适中,吸乳时间不宜过长。乳房乳头周围水肿严重者禁用吸乳器。
乳房按摩
有效的乳房按摩可以排出淤积的乳汁,刺激泌乳反射,保持乳管通畅,减轻乳房肿胀。辅以哺乳前热敷,可以加强泌乳效果,但在局部明显红肿的情况下不推荐局部热敷。
需要注意的是,在乳房严重水肿时应避免局部直接按摩,应在该乳腺导管走行的其他无肿胀区域进行适当力度按摩。
按摩者在按摩前应注意洗手,按摩的力度要适度,切忌暴力按摩,以免增加乳腺组织的损伤及水肿。
缓解疼痛措施
使用宽松胸罩托起双乳,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每次排乳后以母乳或羊脂膏外涂,以缓解乳头干燥疼痛,滋润肌肤。
使用亲密接触型乳头护罩贴覆盖乳头后再行哺乳,以避免乳头反复受损。
患者可佩戴乳头保护罩,以减少衣物摩擦乳头。
哺乳后、乳房按摩或吸乳器使用后,可以通过冷敷减轻乳房肿胀和疼痛。
超声药物透入治疗
可使用超声脉冲电导于患处进行治疗,适用于局部皮肤无破损的患者。
电导贴片过敏者禁用。
支持治疗
适当补液治疗,以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外用药物
局部皮肤红肿的患者,可以选择25%的硫酸镁或3%的高渗盐水湿敷。
禁用于皮肤破损处。
口服药物
抗菌药物
主要用于发病时症状较重的情况,如局部有明显红肿、压痛,体温高于38.5℃,经非药物治疗后48小时内没有改善或病情进展者,乳汁培养明确存在致病菌者等。
医生会采取经验性用药或根据致病菌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对婴儿无明显伤害的抗菌药物。
解热镇痛药物
可以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及缓解疼痛。
手术治疗
超声引导下脓肿穿刺冲洗术
目前乳腺脓肿的首选治疗方案,医生在超声引导下对脓肿所在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再进行穿刺将脓液引流出来,并对脓腔进行清洗。
优点:操作创伤小,恢复快。
缺点:脓腔大于3厘米、脓液量较大、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有失败风险。
小切口置管引流冲洗术
发病时间较长,脓腔大于3厘米的患者可在乳房皮肤上行小切口,然后置入引流管进行脓液引流及清洗工作。
优点:对脓腔较大病程较长的患者有效,切口较小,恢复快。
缺点:小切口不利于脓液的充分引流。
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
脓腔大于5厘米、伴有分隔的多房脓肿患者适用,通过手术在乳房皮肤表面做放射形或弧形切口切开囊肿,达到充分引流的效果。
优点:引流充分,可有效防止感染扩大,减少对组织的进一步破坏。
缺点:对患者乳腺组织破坏严重,术后恢复周期长,影响哺乳;切口大容易形成瘢痕,影响美观,目前已较少使用。
术后注意事项
脓肿切开引流后为防止伤口内有乳汁排出,影响愈合,需要做回乳治疗,常用回乳药物有己烯雌酚等雌激素类药物。
脓肿切开后需保持引流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形状、量及气味的变化。
术后应遵医嘱进行局部用药和口服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预后
哺乳期乳腺炎经及时治疗后可恢复正常,但如果没有注意合理哺乳,仍会反复发作。
治愈情况
哺乳期乳腺炎通过早期预防或发现后及时治疗,可避免或减轻病症,一般预后较好。
危害性
哺乳期乳腺炎存在乳房红肿、发热、疼痛等情况,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哺乳期乳腺炎常影响哺乳,对婴幼儿的喂养造成一定影响。
日常
哺乳期乳腺炎日常应重点避免乳汁淤积,防止乳头损伤,并保持其清洁。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清淡饮食,患者需摄入适量的食物,建议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
忌吃辛辣油腻食物。
日常管理
对于无脓肿破溃、可耐受哺乳者,鼓励继续用双侧乳房哺乳。停止哺乳不仅影响婴儿喂养,且提供了乳汁淤积的机会。
病侧乳房可以用吸乳器吸尽乳汁,促使乳汁通畅排出。若感染严重或脓肿引流后并发乳瘘,应停止哺乳。
穿宽松、透气性好的衣服,佩戴适合的胸罩,以减少衣物摩擦影响创面愈合。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调整心情,避免压力过大或情绪低落引发病情加重。
注意保持乳房卫生。
平时注意防止乳房被挤压、撞击等外伤[9.10]。
预防
避免乳汁淤积
争取产后30分钟内开始喂奶,婴儿尽早吸吮会刺激泌乳,不仅可增加泌乳量,而且促进排乳通畅,防止淤乳。
提倡定时哺乳,每隔2~3小时为宜,两个乳房交替喂乳。
排空乳房,不要积奶。当一侧乳房即可喂饱婴儿时要将另外一侧的乳房用吸奶器吸空。
先天性乳头内陷的孕妇,需在分娩前三个月前使用乳头矫正器进行矫正。
采用正确的哺乳方式。
正确使用吸乳器或按摩等方法帮助乳汁排空。
切忌暴力排乳。
防止感染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喂奶后不要让婴儿口含乳头睡觉。
及时治疗婴儿口腔炎症,保证婴儿口腔健康。
避免乳头损伤
每次排乳后可用天然羊脂膏或乳汁外涂乳头。
哺乳时应将乳头、乳晕放在婴儿口中,切勿让婴儿养成啃咬乳头的习惯。
保持良好心情
产后抑郁、焦虑也是哺乳期乳腺炎形成的诱因之一,建议一旦出现,及时到心理科就诊。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