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走罐
概述
将罐吸拔于涂有刮痧油的体表,使罐体在体表一定范围内移动的治疗方法
走罐疗法较留罐法治疗区域连贯,覆盖面积大,治疗范围更广
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温阳益气等作用
定义
走罐属于拔罐法的一种,也可称为推罐法、拉罐法。
走罐的具体过程为:在治疗部位体表及罐口边缘涂上有润滑作用的介质,再利用负压将罐吸拔于体表腧穴或患处的一定部位,用手法使罐体在皮肤表面一定范围内运动,使局部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的罐法。
走罐疗法能对机体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防治疾病目的。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走罐疗法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适用范围广泛,尤其对于各种疼痛类疾病、软组织损伤、急慢性炎症、风寒湿痹证,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经脉闭阻不通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均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上常用于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治疗效果
部分患者通过走罐治疗疾病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感冒、肩周炎、颈椎病、慢性腰痛等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或急性发作的疾病,可以起到快速缓解疼痛的作用;
对于皮肤病如荨麻疹等也能起到防止疾病迁延,促进皮损愈合的作用;
对于慢性病如中风后遗症等也能起到促进疾病恢复的作用。
安全性
走罐疗法简便,易于操作,起效迅速,安全性较高。其不良反应多见于晕罐,以及操作手法有误导致水泡等,风险较小。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走罐疗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是一种安全自然经济的疗法,可在正规医疗场所由专业医生操作。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进行这项操作的单次费用通常在40-120元不等,包括治疗费、材料费等。根据所治疾病、挂号科室、操作医生职称、医院等级、耗材种类不同,费用会有所差别。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以及门诊与住院报销的比例也不同,均会导致治疗费用存在差异。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情况针灸科、中医科、康复科都可以进行这项操作,一般是在门诊完成。
应用范围
走罐有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及消肿止痛的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肌肉损伤、如肩背痛、腰腿病,还可以用于内科疾病。
适宜情况
骨科及各种损伤疾患
急性腰扭伤、软组织伤、肌筋膜炎、腰肌劳损、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
内科疾患
感冒、发烧、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肺系疾病;
呕吐、便秘、胃肠痉挛、慢性腹泻等胃肠疾病;
此外还有中暑、高血压、面神经麻痹、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中风后遗症、尿潴留、尿失禁等其他内科疾病。
妇科疾患
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带下、盆腔炎、更年期综合征、乳腺炎等。
皮肤科疾患
痤疮、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黄褐斑等。
不宜情况
不宜状态
患者在饥饿、疲劳、醉酒、精神紧张等情况下禁止走罐,以免出现晕罐。
不宜部位
大血管附近、血管瘤部位、重要脏器附近、五官孔窍、肌肉浅薄部位不宜走罐。
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患者,以及皮肤肿瘤(肿块)部、皮肤溃烂部位禁止走罐。
急性外伤性骨折,及中度和重度水肿部位不宜走罐。
不宜人群
体弱、虚证患者,急性严重疾病、传染病患者,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宜采用此操作。
部分经期妇女禁止走罐,即便为治疗瘀血性痛经,亦应慎重使用。
孕产妇禁止使用走罐。
婴幼儿及低龄儿童皮肤娇嫩,不宜走罐。
治疗前
治疗前检查
走罐疗法治疗前一般不需要特殊检查。
治疗前准备
合理安排饮食、日常活动
患者在过饥过饱、疲劳、醉酒、精神紧张等情况下不宜进行走罐操作,因此,请据此合理安排饮食及其他活动的时间。走罐治疗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活动,应适当休息后再进行日常活动。
衣着配饰要求
患者来就诊时应尽量穿着宽松的衣服,以方便充分暴露施术部位;施术部位在头颈部等部位时,注意提前取下配饰等物品。
治疗前准备
患者在治疗前应自行清洁施术部位。
病情告知
医生会详细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走罐治疗情况,以及操作过程、风险和注意事项等,并安抚患者情绪,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
医生会充分解释,使患者明白走罐疗法的意义及疗效,使患者接受走罐疗法。对于操作范围较大、部位较多的患者,在治疗后宜适当休息后再进行活动,并注意防寒保暖,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
治疗过程
操作要点
体位选择:操作过程中,患者依据医者要求保持安静、放松状态,并采取合适体位,如坐卧位、仰卧位或俯卧位。
施术部位:通常要求患者充分暴露患处,施术部位应肌肉丰厚、皮下组织充实,且局部及周围皮肤应清洁、干净、毛发较少。
罐具选择:根据疾病情况、患病部位、患者身体素质选择合适的走罐罐具,并检查罐具是否完整无破损,是否已清洁干净并消毒、灭菌,可用75%乙醇棉球反复擦拭,或用84消毒药液浸泡。
涂抹介质:为减轻疼痛、避免皮肤损伤,可先在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同时还可将罐口也涂上。常用润滑介质有凡士林、医用甘油、液体石蜡或润肤霜等,也可用温水或药液。
拔罐:利用罐内负压将罐体吸附于初始操作局部或腧穴,吸罐深度约为1-15毫米。
移动罐体:医者用单手或双手握住罐体,用手法使罐体在皮肤表面一定范围内运动,至局部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
留罐:走罐操作完成后,可直接取罐,也可将吸拔在皮肤上的罐具留置一定时间,使局部皮肤潮红或皮下瘀血呈紫黑色后再将罐具取下。一般留罐时间为5-10分钟。
起罐:一手握住罐体腰底部稍倾斜,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产生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治疗手法
在走罐操作时候,可依据治疗的疾病、部位不同,采用不同的走罐方式,常用的有循经走罐和局部走罐。
循经走罐
临床走罐操作多以循经操作,其中以督脉-膀胱经走罐最为常见。
补法:顺经络走行方向走罐为补法。
将罐吸附于督脉腰阳关穴,顺经络走行沿着单侧大肠俞-大椎穴-另一侧大杼穴-大肠俞-腰阳关做单手或双手握罐做推拉罐体的运动;
此为单次完整的督脉-膀胱经走罐补法操作,可重复多次操作直至走罐区域出现充血甚至瘀血的罐印为止。
泻法:逆经络走行方向走罐为泻法。
将罐吸附于督脉大椎穴,逆经络走行沿着大椎-腰阳关-单侧大肠俞-大杼-大椎-腰阳关-另一侧大肠俞--大杼-大椎做推拉罐体运动。
此为单次完整的督脉-膀胱经走罐泻法操作,与补法操作方式一致,但方向相反,也可重复多次操作。
局部走罐
局部走罐法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肩胛区走罐。
将罐吸附于肩髎穴,推拉罐体沿肩髎穴-大杼穴-膈俞-顺肩胛下角回到肩髎穴。
此为单次完整的肩胛区操作,可重复多次操作直至走罐区域出现充血甚至瘀血的罐印为止。
治疗感受
走罐疗法刺激量较重,患者通常自觉操作部位有紧吸之感,虽有疼痛但尚可忍受。若实在难以忍受可告知医生,通过减少操作次数、增加走罐部位涂抹的润滑介质,或增加罐内空气减轻吸力来减轻疼痛。
治疗时间
该治疗总过程大约需要20-40分钟,治疗时间可能会受到疾病情况、治疗部位、治疗手法等因素影响。
治疗后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走罐治疗后不宜立即离开医院,应适当休息后再离开或进行日常活动。
近期不做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运动锻炼的时间和强度。
走罐后若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持术后部位清洁、干燥,以防感染。
监测与检查
走罐疗法属于临床常规且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一般不需要进行额外的监测项目,治疗结束后不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注意防寒保暖即可。
饮食营养
忌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疾病康复,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牛肉、鸡肉、鱼肉、鸡蛋、牛奶、豆类等食物,这样有助于膳食营养的补充。
注意搭配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人体所需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晕罐
晕罐指拔罐过程中若出现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冷汗淋漓,甚者瞬间意识丧失等症状。
出现晕罐症状后应立即起罐,使患者呈头低脚高卧位,必要时可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或掐水沟穴等。密切注意血压、心率变化,若症状严重,应配合现代医学急救措施。
走罐后起泡
起罐后如果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
若水疱过大,需前往就近的医疗机构,由医生将水疱刺破,放出水液后再用消毒敷料覆盖。
若出血应用消毒棉球拭净。
若皮肤破损应常规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其上。
恢复过程
走罐疗法属于临床常规且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恢复过程,治疗结束后注意防寒保暖即可。
后续治疗
一般走罐疗法会在其他治疗方法之后使用,如推拿、拔罐等,因此本治疗结束后一般不涉及后续的治疗。
日常生活
治疗结束适当休息后即可正常活动,一般不影响日常活动。其他具体注意事项与患者所患疾病相关,应咨询医生,严格遵守医嘱。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应用范围
治疗前
治疗过程
治疗后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