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胃黄色瘤
概述
胃黄色瘤是吞噬类脂质的巨噬细胞在胃黏膜局灶性聚集形成的瘤样增生,是胃黏膜局部脂代谢障碍引起的病变,又称胃黄斑瘤或脂质岛。此病于1910年首先报道,为隆起于胃黏膜表面的黄色或灰黄色斑块。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好发于50岁以上患者,以男性多见。
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原发性高脂血症、继发性高脂血症、糖尿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相关。
症状
此病本身无任何特异症状,因为同时伴随胃部其他疾病,所以很难肯定出现的症状与本病有相关。
检查
1.胃镜检查:可见胃镜下呈黄色或黄白色、稍高出黏膜面的平坦小斑块,病灶通常较小,直径5~10mm,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可单发也可多发,可发生于胃内任何部位,以胃窦部多见。
2.组织学检查:可见黏膜内有成团聚集的吞噬细胞,胞质丰富,内含透明脂质。核小,多居中,少数偏位。
3.活组织检查。
诊断
1.临床表现
本身无特异的症状,因同时伴有其他的胃部疾病而难以肯定出现的症状和本病有关。
2.辅助检查
通过胃镜、结合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鉴别诊断
此病在组织学上需与胃印戒细胞癌相鉴别。
.胃印戒细胞癌:细胞形态大小不一致,胞质浅蓝色,核大深染,异型,可见核分裂,核多位于细胞一侧。细胞间质可见黏液糊。伴发病变可见坏死,常伴球形不典型增生。
治疗
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黄色瘤的泡沫样细胞可以直接导致胃癌的发生,但胃黄色瘤是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应尽早摘除,大部分患者经胃镜下活检可一次性去除,直径较大者可分部位、分次去除,也可用氩离子凝固术、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射频、微波烧灼等方法,同时应积极治疗伴发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