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咽鼓管阻塞
概述
各种原因导致咽鼓管开放障碍、气流和分泌物不能正常通过的现象
咽鼓管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结构异常等原因引发
咽鼓管阻塞持续存在、反复发作、病情加重,影响正常生活者宜就医
需要针对病因和病情特征,选择对因及对症治疗
定义
咽鼓管阻塞指各种原因导致咽鼓管开放障碍、气流和分泌物不能正常通过的现象。
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环境沟通的唯一通道,位于鼻腔后方,鼻咽部侧壁,左右各一,除具有调节中耳内气压、保持其与外界气压平衡,尚有清洁(引流)和防御、防声等功能。
咽鼓管分为外1/3的骨部和内2/3的软骨部。骨部管腔通常持续开放,内径最宽处为鼓室口,越向内越窄,在静止状态时,软骨部闭合成一裂隙状。
咽鼓管阻塞时,可导致中耳通气、引流不畅,造成中耳负压、鼓膜内陷、中耳积液、中耳粘连等中耳改变,出现听力下降、耳痛、耳闷、耳鸣等症状,少数患者会发展成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胆固醇肉芽肿、后天性原发性中耳胆脂瘤等疾病。
发生机制
正常情况下咽鼓管软骨段凭借着软骨的弹性作用,周围组织的压力和咽部的牵拉作用,而经常保持着关闭状态,说话及呼吸时,在鼻咽部产生的轻微压力改变并不能使关闭的管腔得以开放,仅在作吞咽、打哈欠、咀嚼及用力擤鼻等动作时,方能瞬间开放。
感染、过敏等急性炎性反应,可导致咽鼓管黏膜肿胀,形成机械性阻塞。脓性分泌物稽留在咽鼓管咽口时,也可造成咽鼓管阻塞。咽鼓管咽口周围的黏膜和淋巴组织因脓液的长期刺激而增生,形成咽口狭窄,造成咽鼓管开放不良。
鼻中隔偏曲、鼻咽部瘢痕增生、波及鼻咽部的良、恶性肿瘤、以及全身性疾病引起鼻咽部软组织增生等情况下,咽鼓管受到挤压,可发生咽鼓管阻塞。针对鼻咽部的放射性治疗,引起咽鼓管黏膜和软骨损伤后,也会出现咽鼓管阻塞。
小儿的肌肉薄弱,软骨的弹性差,中耳容易产生负压;由于中耳负压的吸引,咽鼓管软骨段进一步向腔内下陷,管腔更为狭窄,甚者几近闭塞,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发生咽鼓管阻塞,进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等疾病。
由于细菌蛋白溶解酶的破坏,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提高了管腔内的表面张力,影响了管腔的正常开放形成咽鼓管阻塞。
在帮助咽鼓管开放的肌肉发生麻痹或结构缺损,以及牙齿错位咬合时,会无法通过吞咽和打哈欠等动作牵拉咽鼓管开放,进而造成咽鼓管阻塞。
表现
不同原因引起的咽鼓管阻塞,在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疾病转归方向等方面会有所不同。
此外,咽鼓管阻塞还可能伴发其他症状,如:听力下降、耳痛、耳鸣、耳闷、涕中带血及鼻出血、头痛、鼻塞、流涕、声音嘶哑、咳嗽、饮食呛咳、语言障碍等。
症状特征
咽鼓管阻塞的发病时间
急性咽鼓管阻塞
一般多由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和不良理化因素刺激引发,发生时间≤8周。
常见于变应性鼻炎
慢性咽鼓管阻塞
主要与慢性炎症、结构畸形,鼻咽部肿瘤等原因有关,持续时间>8周。
常见于腺样体肥大
咽鼓管阻塞的严重程度
不完全阻塞
多由急性疾病偶然引发,也可因慢性疾病反复发作所致,呈现咽鼓管的暂时性和间断性阻塞。
常见于急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等。
完全阻塞
涉及咽鼓管的组织结构畸形和功能障碍,持续影响咽鼓管,表现出长期的咽鼓管阻塞,可导致中耳负压状态迁延不愈。
常见于腭裂、鼻中隔偏曲、严重鼻息肉
咽鼓管阻塞的转归方向
好转或治愈
随致病因素的消除和疾病得到有效治疗,咽鼓管负压逐渐缓解,咽鼓管结构异常和功能障碍逐渐恢复正常,中耳腔与外界气压平衡,引流通畅。
常见于急性鼻窦炎。
加重或反复
如病变未得到控制,可出现积液机化,形成肉芽组织或内陷成囊袋,发生黏膜粘连,易形成粘连性中耳炎
常见于慢性鼻窦炎、变应性鼻炎、鼻咽癌放疗后等。
伴随症状
听力下降、耳痛、耳鸣、耳闷、涕中带血及鼻出血、头痛、鼻塞、流涕、声音嘶哑、咳嗽、饮食呛咳、语言障碍等。
听力下降
咽鼓管阻塞发生后可在数小时内出现听力急剧下降,往往被误诊为“突聋”。也可起病隐蔽,患者往往不能明确指出具体的发病时间。
听力下降程度可随头部前倾或偏向患侧时得到暂时改善。当中耳积液很黏稠时,听力则不因头位的变动而改变。
有些慢性患者自觉阴天耳聋加重,晴天耳聋减轻。
小儿大多不能主动表达听力下降,幼儿可表现为言语发育延迟,学龄前儿童常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家长误认为其注意力不集中;学龄儿童则以学习成绩下降,看电视时要求过大的音量等为主要表现。
如果小儿仅有一耳患病,对侧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察觉而于常规的体检时方被发现。
听力下降的同时,可伴随自听增强,即听到自己说话声音变响。
常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腺样体肥大、腭裂等。
耳痛
主要与引起急性咽鼓管阻塞的疾病有关,常因感染性疾病的毒素和炎性物质作用于咽鼓管及中耳腔黏膜内的感觉神经末梢所致。
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可为持续性,亦可为阵痛。
有患儿因耳痛而夜间来急诊的。慢性者无耳痛。
常见于急性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耳鸣
耳鸣一般不重,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噼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个别患者有高调耳鸣。
当头部运动或打哈欠、捏鼻鼓气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若液体很黏稠,或液体已完全充满鼓室,一般无耳鸣症状。
常见于急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变应性鼻炎等。
耳闷
常为成年患者就诊时表述的耳内闭塞或闷胀感。
反复按压耳屏后,此闭塞感可暂时减轻。
常见于鼻中隔偏曲、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
其他伴随症状
涕中带血及鼻出血:可见于鼻咽癌、鼻咽纤维血管瘤、出血性坏死性鼻息肉等。
头痛:常见于鼻咽炎、腺样体肥大、急性鼻炎等。
鼻塞:常见于巨大鼻息肉、腺样体肥大、鼻咽纤维血管瘤等。
流涕:常见于急性鼻炎、鼻窦炎、变应性鼻炎等。
声音嘶哑:可见于鼻咽癌、胃食管反流病、变应性鼻炎伴随喉炎等。
咳嗽:常见于胃食管反流病、变应性鼻炎伴随喉炎、慢性鼻窦炎等。
饮食呛咳:可见于胃食管返流、腺样体肥大、腭裂等。
语言障碍:可见于腭裂、腺样体肥大、慢性肥厚性鼻炎等。
原因
引起咽鼓管阻塞的原因很多,最常见于鼻咽部及邻近病变,如:腺样体肥大鼻窦炎、慢性鼻炎、鼻中隔偏曲、上呼吸道感染。
全身系统其他疾病,环境因素也可导致咽鼓管阻塞的出现。
疾病因素
以下仅列出可能导致咽鼓管阻塞的部分疾病,不代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常见疾病
咽鼓管阻塞最常见于鼻部及鼻咽部疾病。
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肥大与本症状的关系密切。一方面,增生肥大的腺样体可压迫、堵塞咽鼓管咽口;另一方面,引起腺样体感染的致病微生物,也可引起咽鼓管黏膜及其周围软组织感染,而导致咽鼓管阻塞的反复发作。
腺样体肥大常伴随听力下降、流涕、咳嗽、咳痰,以及频繁吞咽和清嗓动作。部分患儿可随年龄增长逐渐好转,但形成粘连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的病例也不少见。
慢性鼻窦炎
鼻窦的化脓性炎症,既可因脓性鼻涕经后鼻孔流至鼻咽部,阻塞咽鼓管咽口;也可因脓液的长期刺激使咽鼓管周围的鼻咽黏膜及淋巴组织增生肥厚,导致管口狭窄。此外,还有研究发现,鼻窦炎患者鼻咽部的SlgA活性较低,细菌容易在此繁殖。
本病常见鼻涕倒流导致的咳嗽、咳痰,也可伴发鼻息肉生长,如病情进展加重,则会因鼻息肉阻塞或压迫咽鼓管咽口而加重中耳负压状态。
鼻咽癌
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前、后常常因肿瘤的机械性压迫,伴随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咽鼓管软骨及管腔上皮遭肿瘤破坏或放射性损伤,以及咽口的瘢痕性狭窄等因素造成咽鼓管不能正常开放。放疗后鼻咽部痂皮堵塞咽口也是导致咽鼓管阻塞的原因之一。
本病除引发耳鸣、耳闭及听力下降,鼓室积液之外,还可伴有回吸涕中带血、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及头痛,面部麻木,眼球外展受限,上睑下垂软腭瘫痪呛咳、声嘶、伸舌偏斜等脑神经受累症状。
其他疾病
中耳或邻近器官病变:腭裂、咽旁间隙肿瘤、岩尖部胆固醇肉芽肿等。
全身性疾病:淀粉样瘤,甲状腺功能减退,结核性肉芽肿以及艾滋病等。
非疾病因素
年龄因素
儿童全身免疫功能和耳部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患病风险较高。
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患病风险较高。
生活行为因素
擤鼻方式不正确:如捏双侧鼻翼鼓气或擤鼻涕,可使鼻腔分泌物向咽鼓管逆流继发感染。
跳水、游泳时大量的水突然涌入口鼻,造成咽鼓管发炎。
环境因素
被动吸烟、吸入有害和刺激性烟雾和粉尘、处于导致人体不适的极度低温或高热环境、受到有毒化学物质腐蚀或灼伤等,均可引发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黏膜代谢紊乱和功能失调,继而诱发咽鼓管阻塞。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342
咽鼓管阻塞风险自测
咽鼓管阻塞持续存在、反复发作、病情加重,影响正常生活者宜就医。
成人出现听力下降、耳痛、耳鸣、耳闷等症状,建议积极就医,明确诊断和病情特征后,遵医嘱规范治疗。
婴幼儿出现哭闹、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时,也应尽快就医,避免病情加重、迁延不愈转为慢性或发展成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胆固醇肉芽肿和后天原发性中耳胆脂瘤等并发症。
医生会根据病史、病情、相关专科检查及检验,以明确病因和病情程度,结合患者全身情况和就医条件,根据疾病类型选择对因及对症治疗。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当感到听力下降、耳痛、耳鸣、耳闷时,可能与中耳积液有关,如症状持续存在、频繁间断发作、进行性加重、突发且导致明显不适者应积极就医。
婴幼儿出现哭闹、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时,应警惕为咽鼓管阻塞的外在表现,需及时就诊,根据医嘱积极配合医疗过程。
引起咽鼓管阻塞的相关疾病多不致患者处于危重状态,但发生上述不适者,宜尽早就医诊治,避免延误病情的最佳治疗时机。
就诊科室
出现咽鼓管阻塞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耳鼻喉科。
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就诊于相应科室:
伴发胃食管反流、声音嘶哑、咳嗽、饮食呛咳者,可能需要就诊于消化内科。
如有回吸涕中带血、声音嘶哑、单侧鼻塞,确诊为鼻咽癌时,可就诊于肿瘤科。
如伴发头痛、鼻塞、咳嗽等表现,可能需要就诊于呼吸内科。
小儿患者可就诊于儿科。
由于导致咽鼓管阻塞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咽鼓管阻塞什么时候出现的,持续多久了,单侧还是双侧?
是否有耳痛、耳鸣或者耳闷胀感?
咽鼓管阻塞是突然出现的,还是慢慢发生的?
除咽鼓管阻塞的典型症状外,有没有其他症状,如涕中带血及鼻出血、头痛、鼻塞、流涕、声音嘶哑、咳嗽、饮食呛咳、语言障碍等?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有反复着凉、感冒、劳累及熬夜?
近期是否有长期反复接触过特殊物质,如有毒、有害的烟雾或粉尘?
是否既往耳部及头颈部有得过什么疾病或者受过外伤、接受检查或者做过手术吗?
是否有淀粉样瘤,甲状腺功能减退,结核性肉芽肿以及艾滋病等相关疾病?
是否有近期进行潜水和游泳等运动?
是否有烟酒嗜好?
是否有家族中也患有中耳疾病的亲属?
是否患有鼻、咽、喉以及消化道相关疾病,如鼻息肉、慢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胃食管反流病等?
是否在发病前处于极度低温或高热环境?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询问病史后,首先将选择体格检查,并选择相应的辅助检查,如:内镜检查、血常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音叉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其他听力学检查,以及鼻咽部和颞骨CT等影像学检查等。
身体检查
医生会对就诊者的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先进行检查判断。
观察:外耳有无畸形、鼓膜的位置与颜色是否正常、耳周及颈部有无包块、面部静态和动态有无畸变、伸舌及说话有无异常。注意耳周皮肤有无疱疹、红肿,外耳道有无耵聍、疖肿、疱疹等。
触诊:医生可能还会用手触诊耳周、颈部等地方,主要是要检查头颈部和耳周有无明显包块和异常搏动。
常规检查
硬性耳内镜及纤维(电子)鼻咽喉镜检查:
可以分病清楚观察外耳道、鼓膜以及鼻腔和鼻咽结构特征,以及所映射出的中耳状态,了解与咽鼓管阻塞有关的耳部、鼻部及鼻咽部病变特点。
医生主要会观察外耳道通畅程度、外耳道结构形态、鼓膜色泽及标志形态,以及鼻腔、鼻咽和咽鼓管咽口周围组织是否有新生物、分泌物及肿胀等情况,留下清晰照片存档,以供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由血液成分异常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和感染的可能类型,如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常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升高可能为病毒感染。
对中耳积液可进行细菌培养,确定引发感染的致病微生物类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抗感染治疗的方案制定。
听力学检查
音叉检查:包括Rinne试验、Weber试验以及Schwabach试验,以排查听力障碍类型和大致程度。如通过Rinne试验判断骨导听力和气导听力的关系,从Weber试验了解病变严重侧的侧别等。
纯音测听:主要检测250Hz、500Hz、1000Hz、2000Hz、4000Hz及8000Hz的骨导和气导听阈。以评价听力障碍的程度和类型,如传导性耳聋气导听力一般在60dBHL以上,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主要表现为骨导气导听力同步下降。
声导抗检查:包括鼓室图和同侧及对侧镫骨肌声反射。判断鼓室内压力和鼓膜活动能力以及面神经镫骨肌支的功能。如鼓膜穿孔及中耳积液者,常表现为鼓室图“B”型,而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者,多在镫骨肌反射刺激时无反应。
其他听力学检查:如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ABR)、耳蜗电图、言语测听(包括言语识别阈和言语识别率)等。在先天性遗传性耳聋的患儿,多在听力筛查时发现耳声发射和听性脑干反应出现异常。
咽鼓管功能检查
临床常在鼻、鼻咽和耳部进行形态检查的基础上,评估咽鼓管的功能。
咽鼓管吹张法:将气流主动或被动经咽鼓管压入鼓室,以了解鼓膜无穿孔者咽鼓管的功能,也可以缓解咽鼓管不完全阻塞者的鼓室负压或中耳积液。上呼吸道急性感染,鼻腔或鼻咽部有脓液、溃疡、新生物者忌用。
吞咽试验法:将听诊管两端的橄榄头分别置于患者和检查者外耳道口,当受试者做吞咽动作时,检查者可听到轻柔的“嘘嘘”声。亦可通过耳镜观察鼓膜随吞咽动作产生的运动。咽鼓管阻塞者吞咽时从外耳道听不到声音,鼓膜运动差。
鼓室压力图测试:采用声导抗仪测鼓室压力图,了解咽鼓管的功能,此法为无创性、客观、定量检查,可测试咽鼓管阻塞的程度。
影像学检查
主要为鼻咽部和颞骨CT,用于进一步了解与咽鼓管阻塞有关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排查咽鼓管周围结构是否存在畸形、异物以及肿瘤,通过影像学检查的特征,还可发现和鉴别造成咽鼓管阻塞的相关疾病,以及咽鼓管阻塞引发疾病的特点。
缓解与治疗
不少造成咽鼓管阻塞的疾病具有自限性,但咽鼓管阻塞症状持续不好转、反复发作、进展加重,或突发并造成明显不适,特别是影响到正常生活,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了,就应该积极到医院就诊。
需遵医嘱规范治疗者,建议积极就医系统检查,明确相关疾病的程度和所处阶段,以免错过基础疾病的排查和早治。
不建议自行盲目使用药物进行治疗,避免掩盖临床表现,干扰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误导医生判断疾病类型和程度。
在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和病情特征后,需要根据疾病类型和病情程度,选择对因及对症治疗,以达到控制疾病、改善症状的目的。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保障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熬夜。
保持所处环境气温适宜,减少环境温度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刺激。
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烟雾。
注意工作和生活防护,减少气压变化和暴力振动对耳部的损伤。
避免污水入耳及不当掏耳行为,保持外耳道干洁。
流感季节和传染病高发期,不宜进出人流稠密的公众环境,特别是老人、小孩及孕妇等抵抗力较低人群。
饮食方面
可食用富含营养成分、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特别是新鲜水果、蔬菜、瘦肉等。
戒烟、戒酒,避免饮食含有刺激性成分或温度过高的食物。
如明确过敏原者,需有效避免食入含有过敏成分的食物。
心理护理
医生在认真详细检查,寻找可能病因的同时,会通过关切、同情患者的感受,取得患者信赖,客观解答患者的疑虑,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认识、消除心理负担,并充分配合诊治和复查。
适当舒缓压力,消除造成精神紧张和焦虑、抑郁的情绪和心理因素。
药物应用
不少咽鼓管阻塞在排除致病因素后,存在自行恢复的倾向,无需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鼻喷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等药,连续应用时长不能超过1周,需避免持续不规范喷鼻,以免造成药物性鼻炎
遵医嘱使用药物一段时间后症状仍未缓解,甚至加重,不宜继续使用相关药物,应及时就医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针对小儿、孕产妇及肝肾功能异常者,在药物使用上可能与其他人群不同,通常建议咨询医生。
抗菌药物可对敏感致病菌起到抑制或杀灭作用,如不规范应用可能会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导致病情迁延或引发真菌感染,所以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专业治疗
可分为两种情况:直接缓解症状的对症治疗,充分分析病因后的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通常可能会采用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帮助患者控制疾病、改善听力障碍表现。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可以抑制炎症反应,消除咽鼓管黏膜肿胀造成的阻塞,从而起到改善症状的作用。
常用药物有地塞米松或泼尼松,以及布地奈德等。
可通过经导管吹入咽鼓管或鼓膜穿刺注药的方式局部给药、口服或鼻喷。
黏液促排剂
通过促进纤毛摆动,加强排泄功能,促进堵塞咽鼓管的分泌物排出。
常用药物有桉柠蒎、氨溴索、溴己新。
鼻用减充血剂
通过保持鼻腔、咽鼓管通畅,促进分泌物排出,缓解症状,促进恢复。
常用药物有麻黄碱液、含激素的抗生素等滴鼻。
注意一定要采用仰卧头低位的滴鼻体位。
咽鼓管吹张
使咽鼓管扩张,促进分泌物排泄,改善症状。
方法包括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
手术治疗
在应用药物等保守治疗3个月仍效果不佳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鼓膜穿刺抽液
直接将中耳的分泌物抽出,抽出后可直接注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可以改善症状,促进恢复。
鼓膜切开术
用于中耳分泌物较黏稠时。
切开后可将分泌物吸净,促进恢复。
鼓膜置管术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用于病情反复或经治疗不能痊愈时、中耳内积液黏稠不易排出等情况。
可以改善咽鼓管状态,促进恢复。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疾病的治疗方案会有一些差异,以下面疾病为例:
腺样体肥大:由于腺样体过度肥大压迫咽鼓管造成中耳积液的患儿,注意营养,预防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积极治疗原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腺样体将逐渐萎缩,病情可能得到缓解或症状完全消失。若保守治疗无效,应尽早经口或鼻内镜行腺样体切除术。
上呼吸道感染:在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感染上呼吸道后,可经咽鼓管途径累及咽鼓管和中耳黏膜,引起中耳积液,可选用各类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抗菌药物进行适当的治疗,但疗程不宜过长。
变应性鼻炎:可选择鼻喷布地奈德等糖皮质激素,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孟鲁司特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吸入异丙托溴铵等抗胆碱能药。也可针对过敏因素采用脱敏治疗及全身免疫治疗。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导致严重影响生活者,可选择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
鼻息肉:在手术切除引发中耳积液的鼻息肉后,可鼻喷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等糖皮质激素。如为鼻息肉病者,可小剂量口服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抑制息肉生长。手术后需定期复查,规范用药,以防复发。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