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生殖系支原体感染
概述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新型选择培养基的不断出现,支原体的新种类随之增多。迄今,能导致人类性传播疾病(STD)或寄生于人类泌尿生殖道的支原体有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渗透支原体、发酵支原体、唾液支原体、嗜精子支原体和灵长类支原体等。这类支原体(MH、MG)可引起人类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是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常见病原体。可引起尿道炎、男性不育、慢性前列腺炎、附睾炎、输卵管炎、盆腔炎、阴道炎等。其中解脲脲原体是引起围生期母婴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病因
1.生殖支原体
外观呈烧瓶状,在一般培养基中不生长,在不含醋酸铊的SP-4培养基中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能发酵葡萄糖,不能分解精氨酸及尿素。生殖支原体生长非常缓慢,在再次传代培养时生长较快。在液体培养基及有氧情况不可以生长。生长后培养基呈细颗粒状,微浊在含5%二氧化碳(CO2)的氮气(N2)环境中,该支原体可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油煎蛋"样菌落,菌落大小极不一致,直径为20~200微米,可被红霉素和其他一些抗生素抑制它能黏附于玻璃、塑料以及上皮细胞表面而且侵犯并进入上皮细胞内,还具有滑动能力,且有吸附人及动物红细胞的能力。
2.解脲脲原体
曾称为T支原体,属人支原体科脲原体属。有12个血清型分A、B两大群。是能在无细胞培养基内繁殖的最小自由生活型原核微生物。它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但营养要求高,需供给胆固醇酵母和尿毒。它有三层细胞膜,内外两层蛋白质,中层脂质抗原性主要来自细胞膜和尿素酶脂质部分和尿素酶为其特异性抗原,可作为免疫原诱生特异性抗体(IgM)。
症状
1.尿道炎(NGU)
2.盆腔炎
多数患者有急性或亚急性输卵管炎。出现下腹疼痛、恶寒、发热;下腹紧张,压痛明显,附件区有触痛;血白细胞计数增加。有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时,盆腔有肿块,触痛明显。
3.阴道炎与宫颈炎
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阴道与宫颈黏膜充血。
4.孕妇支原体性子宫炎
可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死亡等。
5.其他
还可引起慢性前列腺炎、附睾炎、男性不育等。
6.围生期感染(解脲脲原体)
可引起死胎、死产、流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检查
1.标本采集
男性患者可取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前列腺液、精液;定量培养可取初段尿、中段尿。女性除宫颈和阴道拭子外,羊水、尿道分泌物也可用于检测。若要测特异性抗体,可采集血液标本。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一般不超过3小时,因支原体无细胞壁,对干燥特别敏感且代谢产物积累不利于其生长繁殖。
支原体的实验室诊断有培养特异性抗体检测、代谢抑制试验、DNA探针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等,以培养最为可靠,PCR技术最为敏感。
2.分离培养
按患者性别和病变部位不同,分别在无菌条件下采取不同的标本,立即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液体培养基颜色发生变化时就转种到固体培养基。
3.特异性抗体检测
4.DNA探针技术
此法敏感,因需核素,难以推广应用。
5.PCR技术
由于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现已从实验研究阶段进入临床应用阶段。逐步成为临床快速诊断的重要手段。
6.内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病变,一般很少应用于男性患者,因其有引起感染扩散的可能。
诊断
1.流行病学
病前数周内有与患者或带菌者接触史。
2.感染部位及病情
(2)阴道炎与宫颈炎 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阴道与宫颈黏膜充血。
(3)盆腔炎 多数患者伴发急性或亚急性输卵管炎。出现下腹痛,伴肌紧张、压痛明显、恶寒发热,盆腔可扪及包块。
3.实验室检查
通过支原体培养、特异性抗体检测、DNA探针和PCR技术检测结果,可协助明确病原学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淋菌性尿道炎,真菌、滴虫或其他细菌感染相区别。
治疗
1.一般治疗
接触隔离,对病人生活用品进行消毒,有严重症状时,酌情采用对症处理。
2.抗菌药治疗
四环素、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药物均对支原体有效。
3.治愈标准
患者自觉症状消失,无尿道分泌物,尿沉渣无白细胞,一般可不作病原体检查。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