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眼睑长白色颗粒
概述
出现在下眼睑皮肤或结膜上的白色突起物
可能伴有眼睑瘙痒、疼痛、眼部异物感等不适
可能与眼部清洁不当、粟丘疹、痤疮、结膜结石等有关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注意眼部卫生
定义
眼睑位于眼眶前部,覆盖于眼球表面,分上睑和下睑。眼睑共5层,从外向内依次是皮肤层、皮下组织层、肌肉层、睑板层、结膜层。
下眼睑长白色颗粒是通俗的说法,通常是指是下眼睑的皮肤层和结膜层突出表面的白色损害。根据形态特征,眼睑处的白色颗粒可以分为囊肿、结节、丘疹、滤泡等。
发生机制
下眼睑皮肤上的白色颗粒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相连接。皮肤中有各种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皮脂腺、汗腺等。
各种因素引起毛囊皮脂腺增大、皮脂腺分泌增加,毛囊口被角质细胞、脂肪细胞堆积、堵塞,可形成白色的囊肿或丘疹。
如果汗腺管堵塞,汗液过多潴留、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可刺激小汗腺表皮增生、增厚形成脂肪堆积,突出皮肤表面,形成白色、黄色或其他颜色的丘疹。
下眼睑睑结膜上的白色颗粒
如果睑板腺被细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感染,可于睑结膜表面形成白色或黄色脓点,向结膜囊内破溃。
如果结膜存在慢性炎症,睑结膜上皮细胞和变性白细胞可凝固形成结石样的物体,附着在睑结膜表面。
类型
根据发病部位分类
下眼睑皮肤上的白色颗粒
下眼睑睑结膜上的白色颗粒
常见的有结膜结石、内睑腺炎、各种结膜炎引起的滤泡等。
根据病因分类
感染性病变
非感染性病变
如痱子、结膜结石、粟丘疹、汗管瘤、眼睑黄色瘤、过敏性结膜炎等。
表现
下眼睑上的白色颗粒具体特点或伴随症状因其所致疾病而异。需注意颗粒的大小变化情况。
症状特征
发病的时间
年龄
婴幼儿:下眼睑处的白色颗粒多为痱子、粟丘疹等。
青少年:可能与激素分泌紊乱、清洁不当有关。眼睑白色颗粒多见于痤疮、内睑腺炎。
老年人:可能与眼睑黄色瘤、汗管瘤等有关。
伴随症状
下眼睑皮肤上的白色颗粒
伴有瘙痒时,可见于痱子等。
伴有红肿、疼痛时,可见于痤疮等疾病。
伴有皮肤干燥,可见于痱子等皮肤疾病。
伴有出汗过多,可见于痱子、粟丘疹等。
下眼睑结膜上的白色颗粒
伴有瘙痒时,可提示过敏性结膜炎等疾病。
伴有红肿时,常见于内睑腺炎、细菌性结膜炎等疾病。
伴有疼痛、脓肿时,可见于内睑腺炎等疾病。
伴有眼睑肿胀、结膜充血,可提示各种结膜炎(如细菌性、病毒性、过敏性结膜炎)。
伴有眼睛异物感时,可见于结膜结石。
伴有发热时,提示可能与感染性结膜炎有关。
原因
下眼睑的白色颗粒可能是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不良生活习惯或眼部清洁不当等原因引起的。以下仅列举部分原因,如您需要确诊,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疾病因素
眼部疾病
痱子
也称为粟粒疹。常发生在高温闷热的环境。可能与大量的汗液不易蒸发,使角质层浸渍肿胀,导致汗管变窄或阻塞有关。
眼睑皮肤表面可出现大小相近的白色或皮肤色的小颗粒。可同时在背部、臀部和四肢等部位出现。常伴有皮肤瘙痒。
粟丘疹
亦称为“脂肪粒”“白色痤疮”或“粟丘疹白色苔藓”,多发性针尖大小的白色质硬病变,常同时发生于上睑和下睑。患者一般没有明显不适。
痤疮
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面部、背部和胸部的脓疱、粉刺和结节。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角质化和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闭口粉刺形成时,可表现为白色颗粒。可伴有红肿、疼痛、脓肿、瘢痕等。
汗管瘤
眼睑黄色瘤
常见于老年人。可发生于遗传性血脂过高、糖尿病和其他继发性血脂过高的患者中。
病变常位于上睑近内眦部,有时下睑也会发生,常为双侧,呈柔软的扁平黄色或黄白色斑,稍隆起,与周围正常皮肤的边界清楚。
结膜结石
上、下睑均可发生。并非真正的结石,由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变性白细胞凝固而成。分布无规则,有时可呈散点状,也可于某一处密集分布。
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结石突出于结膜表面引起异物感,可导致角膜擦伤。
内睑腺炎
睑腺炎俗称为麦粒肿,是眼睑腺体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分为外睑腺炎和内睑腺炎。上、下睑均可发生。大多为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脓性分泌物沉积在睑黏膜时可能形成白色颗粒。可伴有红肿、瘙痒、疼痛和分泌物增多。
结膜炎
可以由细菌、病毒、过敏或其他原因引起。在某些结膜炎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结膜表面的滤泡(小囊泡)形成。上、下睑均可发生。
这些滤泡可能表现为白色颗粒状,尤其是在严重的炎症反应中。可伴有眼部红肿、眼部瘙痒或刺痛感、分泌物增多等。
全身疾病
糖尿病
糖代谢紊乱可能导致皮肤病变,出现眼睑白色颗粒。
高脂血症
血脂过高可能导致脂肪在皮肤表面沉积,从而形成眼睑处的白色颗粒。
非疾病因素
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熬夜、平时进食油腻可导致油脂、角质细胞堆积,诱发眼睑白色颗粒的形成。不注意眼部卫生可能导致结膜感染,引起结膜炎、结膜结石等。
化妆品的使用
使用含油脂或不适合皮肤类型的化妆品可能导致皮肤过敏、皮肤堵塞等问题,进而引发白色颗粒。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眼睑皮肤的反应,从而引发白色颗粒。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就医
如果下眼睑的白色颗粒较小,无其他不适,可以暂时不就医,观察即可。如果颗粒持续增多、增大,或伴有瘙痒、流泪等不适,需要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如果经调整饮食、不良用眼习惯和生活作息后,下眼睑白色颗粒明显缩小、减少或消失,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就医:
白色颗粒持续增多或增大。
眼睑出现红肿、疼痛或化脓等炎症症状。
伴有瘙痒、流泪或异物感等。
白色颗粒影响日常生活或美观。
自行处理未见改善或症状反复发作。
就诊科室
发现下眼睑里面出现白色颗粒,建议就诊于眼科。如果是下眼睑皮肤上的白色颗粒,建议就诊于眼科或皮肤科。
伴有其他症状时,可能需要于相应科室就诊:
如果伴有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可到内分泌科就诊。
如果伴有血脂异常,还可到心血管科就诊。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什么时候发现下眼睑白色颗粒的?
数量和大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红肿、瘙痒、疼痛等?
病史清单
是否长期戴隐形眼镜?
是否有用眼部化妆品的习惯?
眼部卫生习惯如何?是否经常揉眼?
最近是否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相关检查
医生会根据相关病史及伴随症状,分析可能病因,选择进行专科检查,如考虑全身性疾病所致,则还需要进行全身检查。
眼部检查
视诊、触诊
医生会观察白色颗粒的位置、大小、形状和边缘,以及是否有红肿、瘙痒、脓头等表现。
触诊可以了解颗粒的硬度、活动度和压痛性。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颗粒的性质。
视力检查
用来了解患者的视力情况,评估颗粒是否影响到视力。
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检查
使用裂隙灯检查可观察到眼睑、结膜和其他眼部结构。有助于了解白色颗粒是否影响到其他眼部组织,从而确定病变范围。
放大镜检查
医生可能会使用放大镜观察颗粒的细节特征,以便更准确地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可提示是否有感染发生。如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提示细菌感染。
细菌或病原体检测
如果怀疑可能存在感染,医生可能会采集分泌物或组织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病原体检测。这有助于确定感染的类型和相应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皮肤活检
在一些复杂或难以确诊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皮肤活检,即从眼睑皮肤上取出一小块组织进行显微镜检查。异常结果可能包括细胞形态改变、炎性细胞浸润等。
缓解与治疗
下眼睑长白色颗粒,患者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挤压颗粒,以免引起感染。确诊病因后,遵医嘱进行治疗。
缓解措施
保持良好的眼部卫生
每天用温水和温和的肥皂清洗眼部,以减少病原体积累。
避免过度摩擦眼睛
过度摩擦眼睛可能导致炎症加重,从而加重颗粒的症状。
使用温和的护肤品
避免使用过于刺激性的护肤品,选择温和、无香料的产品。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
避免挤压
不要试图挤压颗粒,以免加重感染或引起其他并发症。
专业治疗
明确诊断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很多疾病可以引起眼睑长白色颗粒,以下仅列举部分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痱子
痱子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过热,穿透气性好的衣物。
粟丘疹
局部消毒后用针挑破表皮,别出黄白色小颗粒,激光消融和电干燥法也可以作为治疗选择。
痤疮
内睑腺炎
结膜结石
通常无需治疗,如果伴有眼内异物感,可由医生剔除结石。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
全部分类
粤ICP备2021070247号